中航沈飛作為我國重要的戰斗機生產企業,考慮到戰斗機在此次全軍換裝中的需求量帶來的公司業績增幅,以及軍品定價機制改革、院所改制等政策對于公司的利好,其市盈率水平對比軍工總裝類企業,考慮到公司的成長性及稀缺性。取PE為40-55倍,按照2021年預計EPS計算,對應兩年期合理估值為36.4-45.5元,漲幅為18.6%-48.3%,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空軍及海軍航空兵建設可能不及預期,軍工央企改革進度可能不及預期,以上因素可能導致公司業績不及預期。 【2019-02-11】中船防務(600685)集團新簽百億訂單 看好未來業績彈性;重申"推薦" 公司近況 1 月28 日,中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2019 年中船集團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集中宣布了7 個項目、共計36艘新船、總金額超過100 億元人民幣的船舶建造和融資訂單。 評論 集團新簽百億大單,造船行業弱復蘇進行時。此次新簽合同包括4 艘17.4 萬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8 艘13000 噸多用途重吊船、4 艘30 萬噸超大型油船(VLCC)、20 艘支線集裝箱船,此外還有4 艘95000 噸冰區加強型散貨船建造意向書和智能海洋漁工養殖船合作意向書等;將由江南造船、黃埔文沖、中船澄西等完成建造。集團此次承接百億大單,體現了我國船企在行業弱復蘇進程中的競爭實力;2018 年,中船集團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2.4%。 2018 年經營接單表現亮眼,看好未來業績彈性。1)2018 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接單表現亮眼,同比大增 215%至 169.25 億元;根據Clarkson 數據,子公司黃埔文沖2018 年新簽集裝箱船訂單52,392TEU、YoY+49%(見圖表1);黃埔文沖11 月簽訂歷史上最大單筆支線集裝箱船訂單,合同總金額約22 億元(黃埔文沖與中國船貿為聯合賣方)。2)未來三年,公司將受益于量價齊升(量:2017 年經營接單 195.86 萬載重噸、YoY+26.67%;價:截至 2019年1 月,集裝箱船新造船價格指數80.9、較2017 年的低點累計上漲19%),我們看好公司2019 年業績拐點向上,未來三年業績彈性較大。3)此外,由于廠區搬遷影響造船進度,公司2018 年收購文沖船塢、開始整合碼頭資源,未來將有效協調碼頭泊位等生產資源,提升生產效率,充分釋放產能。 估值建議 維持盈利預測不變。公司當前A 股對應18/19 年1.6/1.5 倍P/B,H股僅對應0.9/0.9 倍P/B、估值具備吸引力。看好造船主業回暖及未來的業績彈性,上調A/H 股目標價5%/21%至12 元/8 港元,A/H對應19e 2x/1x P/B,潛在漲幅26%/29%。重申“推薦”。 風險 軍品訂單交付進展具有不確定性;民船復蘇不及預期。 【2019-03-20】中船科技(600072)擬收購海鷹集團 加速打造中船集團多元化發展平臺 3月19日晚間,停牌多日的中船科技(600072.SH)正式發布重組預案,擬向中船集團及中船電科發行股份購買其合計持有的海鷹集團100%股權,發行價為7.44元/股。作為中船集團旗下高科技多元化業務的上市平臺,中船科技近年來著力布局軍用高科技裝備產業,全方位受益于國企改革、資產證券化以及軍工科研院所改制。 公告顯示,中船科技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不超過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20%,用于投資標的公司項目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通過本次重組,中船科技將布局高科技及軍民融合新型產業,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增強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 注入大股東優質海洋電子資產 在本次重組中,標的資產海鷹集團作為國內第一家水聲探測裝備研制生產單位,隸屬于中船集團,主要業務為水聲探測裝備和各類電子設備的研制、生產和銷售,業務類型豐富,領域覆蓋軍、民品,其產品、技術均在市場上有一定規模與優勢。 資料顯示,海鷹集團是國家認定的重點軍品研發和生產雙保骨干單位,在水聲探測、海洋測繪等相關產業領域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多項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海鷹集團近年來先后承擔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裝備部、國防科工局、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裝備發展部、中船集團等數百項型號研制、預先研究等項目,取得了多項軍工重大科技成果,獲得了多項國防科技進步獎項。2008年以來,海鷹集團搶抓水聲發展寶貴機遇,實現歷史性的轉折,走上持續突破、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經濟效益規模逐年攀高。 本次重組完成后,中船科技將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業務范圍和產品線,全面提升公司資產規模、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大做強做優,實現上市公司全體股東的共贏。 平臺價值凸顯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據了解,作為中船集團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之一,中船科技由原鋼構工程與中船九院于2016年資產重組而來,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資產證券化和科研院所改制的試點首家單位,也逐步被集團定位為集團旗下高科技、新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平臺。 本次重組中,上市公司與收購標的同屬于中船集團,將為后續資產加速整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提供了良好基礎。海鷹集團主營業務包括海洋電子技術領域的各類海洋電子產品,另外還積極拓展全新領域,如醫療電子、軌道交通、船舶配套等多項業務,符合中船科技高科技產業平臺的定位、以及以軍民融合為主線,多元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近年來,中船科技正加速整合中船集團內部的軍民融合產業相關優質資產,發揮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功能,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和調整產業結構,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回顧發現,中船集團近年來一直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進程,于2013年2016年之間先后完成將下屬龍穴造船及核心軍工資產黃埔文沖以及中船九院的資產注入旗下不同上市公司的并購交易。此次海鷹集團擬注入中船科技,將進一步提升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增強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及核心競爭力。而作為整合平臺的上市公司,中船科技將利用平臺的專業化整合優勢,有效發揮多方的互補和協同優勢,提高集團整體價值。 【2018-12-27】中國衛星(600118)小衛星制造迎來高景氣 衛星應用助力高成長 公司圍繞衛星主業進行多次的并購重組、做大做強,現已成為小衛星總裝行業唯一上市龍頭。公司前身為中國泛旅,后改名為中國衛星,主業變更為衛星及相關產品的研制、航天技術應用及相關產品的研制及服務;公司通過多次資產整合,成為國內衛星總裝行業唯一上市龍頭。目前,公司主要從事航宇制造及衛星應用兩大業務。公司控股股東為國內主要的空間技術研制基地-航天五院,實際控制人為國內航天事業主導力量-航天科技集團。 近年全球衛星向小型化趨勢發展,公司為國內微小衛星研制絕對上市龍頭,未來或依托行業主導地位優先受益。近年,國外小衛星熱不斷加溫,衛星小型化已成為一種行業趨勢,預計到2022 年小衛星市場將超70 億美元。隨著我國鼓勵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小衛星的商業化潛力越發明顯,預計未來我國的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研制行業面臨廣闊的市場前景。公司聚焦微小衛星制造,在小衛星的發射數量和市場占有率兩個方面均保持國內第一,屬于"微小衛星研發國家隊",預計將優先受益。 國內衛星應用產業市場加速成長,公司是諸衛星應用子領域龍頭,衛星業務或成公司新增長極。衛星產業鏈中,衛星應用產業產值占比90%以上;為了推動衛星應用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家發布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預計衛星應用產業即將迎來爆發。公司在衛星應用產業布局廣泛,公司衛星應用業務主要包括衛星應用系統集成與產品制造、衛星綜合應用與服務、智慧城市三大領域,在諸子領域公司均占據行業主導地位,因此,我們分析認為,隨著衛星應用產業的快速發展,該業務或成為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重要一極。 公司為五院旗下唯一主業相關上市公司,外延資產整合值得期待。首批科研院所改制試點已取得實質進展,2020 年前生產經營類科研院所或基本完成轉制;航天科技集團目標實現45%資產證券化率,未來或將繼續積極推進事業單位改制及資產證券化;大股東航天五院旗下院所入選首批科研院所轉制試點名單,預計旗下科研院所轉制將有經驗可循。我們分析認為,公司為五院旗下唯一主業相關上市公司,未來資產整合進程值得關注。 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我們分析預測,公司2018-2020 年EPS 分別為0.40、0.47、0.55 元/股,公司當前股價(2018/12/25 股價為16.93 元)對應PE 分別為42、36、31倍。選取與公司具有相似業務或有類似資產整合邏輯的公司進行比較,可比公司18-20 年的PE 平均值分別為41、29、23 倍,公司PE 水平較可比公司均值比略高。考慮到公司兩大主業增長穩健,且公司作為航天五院旗下唯一主業相關上市公司,在國家及集團持續推進科研院所轉制及資產證券化的背景下,有較強的資產整合預期。因此,看好公司中長期投資價值,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國內衛星發射失利、衛星商業化應用拓展較差、科研院所轉制進度不達預期、集團資產整合速度放緩等。 【2019-09-09】航天機電(600151):統一公司汽車熱系統產業全球品牌 專注汽車空調和發動機冷卻系統產品 9月9日 - 航天機電(600151)晚間公告稱,公司擬將下屬汽車熱系統產業全球品牌統一為ESTRA(埃斯創)。 公告顯示,2019年3月28日,公司完成對韓國怡來汽車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來公司"或"erae Auto")70%股權的收購,與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愛斯達克汽車空調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斯達克"或"SDAAC")共同致力于汽車熱系統業務開發。 鑒于愛斯達克和怡來公司在技術及制造能力上協同發展,公司研發團隊及生產布局也已遍布亞洲、歐洲和美洲,為滿足經營發展及品牌管理的需求,公司擬將下屬汽車熱系統產業全球品牌統一為ESTRA(埃斯創),致力于打造全球汽車熱系統業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于汽車空調和發動機冷卻系統產品,為客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航天機電表示,后續,公司汽車熱系統業務將統一采用ESTRA(埃斯創)品牌在全球運營,下屬erae Auto和SDAAC及其分子公司將按照各自注冊地/成立地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相關工商變更登記。 關于航天機電 公司是中國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涉及高端汽配、新能源光伏,擁有兩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四個國家級、省市級技術研發中心,是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化的重要平臺。 【2019-08-16】航天動力(600343)2019年上半年盈利1285萬 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8月16日,航天動力(600343)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1億元,同比增長20.76%;凈利潤1285.19萬元,同比增長13.81%;扣非后凈利潤1009.42萬元,同比增長6.97%。 報告期內,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3,740.0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0.59%。其中:泵及泵系統減少7,915.15萬元,減少了34.24%;液力變矩器減少882.3萬元,減少了10.32%;智能燃氣表減少397.92萬元,減少了8.97%;電機產品減少325.73萬元,減少了3.22%;建筑安裝增加58.14萬元,增長了2.49%;化工生物裝備減少1693.09萬元,減少了16.77%;節能項目增加69.28萬元,增加了41.37%;智能數據模塊貿易產品增加24,276.89萬元,增加了273.52%。營業收入增長,主要原因系本期公司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資料顯示,公司主要從事泵及泵系統、液力傳動系統、流體計量與通信系統、化工生物裝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工程項目的承攬,智能數據模塊產品的銷售,業務涉及石油化工、冶金、電力、能源、水利、礦山、林業、消防以及交通、通信等多個行業領域。 【2018-11-05】航天電子(600879)2018年三季報點評:三季度穩健增長 堅持開拓軍民融合產品市場 預付款項大增59%,在建工程+30%,全年業績穩增長可期 存貨75.92億元,同比+7.70%;應收票據/賬款共92.35億元,同比+15.96%;預付賬款16.13億元,同比+59.06%。在建工程11.55億元,同比+30.4%,其主要原因是募集資金項目建設增加。前三季度研發費用2.01億元,而去年同期為1.62億元,我們認為公司現階段處于產品研發積極推進、生產制造能力顯著提升的階段。我們計算了A/B指標(A指標為營業總收入、存貨、預付款項總額,B指標為應收賬款/票據,兩指標分別不同程度代表公司未來營收情況和現金流量情況),A指標182.88億元,同比+12.6%,預計公司全年業績也將維持持續增長勢頭;B指標總額92.35億元,同比+16%,預計隨著客戶逐漸回款經營性現金流將有所好轉。我們認為公司正處于科技研發的攻堅期,預計全年業績穩定增長的同時未來會有新品推出。 飛鴻98無人運輸機首飛成功,探索無人機邁出堅實一步。 公司于今年4月與航天時代電子共同投資設立飛鴻技術。公司以所持無人機系統工程研究所凈資產12,848.21萬元和現金151.79萬元共計出資13,000萬元,持股比例72.22%;控股股東航天時代電子以現金出資5,000萬元,持股比例27.78%。飛鴻98大商載遠程無人運輸機系統的研制以運五-B運輸機為基礎平臺,最大起飛重量5.25 噸,最大商載重量1.5噸,具有短距和簡易跑道的起降能力,能夠滿足物流配送、農林植保、遙感測繪、應急救災等民用需求,以及軍用物資遠程投送、海上搜救等眾多軍用領域用途,將為公司軍民融合相關市場領域的開拓奠定堅實的基礎。 風云衛星發展良好,東風導彈持續推進,作為航天電子業龍頭將持續受益。 公司是我國航天電子業龍頭企業,截至2018年6月,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云氣象衛星,8顆衛星在軌運行。航天科技集團現已公布2018年發射任務,全年計劃發射35次,同比增近100%。北斗、探月、空間站、衛星等多項航天任務將于2020年前密集完成,航天產業將重新進入高景氣周期。預計在該背景下,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將持續受益,產品毛利率有望提升,盈利能力望增強。我國擁有的東風系列導彈,射程威力基本實現全覆蓋,同時我國東風-41導彈部分技術超美俄試射全部成功。隨著東風等航天防務型號定型與進入量產,公司航天防務業務亦將進入增長周期。 盈利預測與評級:我們在上一篇報告中認為航天產業將自2018年重新進入高景氣周期,可從三季報情況來看,軍改影響尚未消除,銷售和研發端略承壓,因此18-19年營收增速從20%/22%下調至12%/18%,營收從154.2/188.1億元下調至146.2/172.5億元,凈利潤從6.73/8.51億元下調至5.83/6.93億元,EPS調整為0.21/0.25元,PE調整為26.82/22.56x。 風險提示:研發費用的大量投入帶來毛利率壓力,公司新品研發不及預期, 【2019-09-17】四維圖新(002405):AI助"智能汽車大腦"進入發展快車道 9月17日,以"新?致遠"為主題的2019四維圖新(002405)用戶大會在上海舉行。四維圖新CEO程鵬在會上透露,今年四維圖新的一號工程是要把公司所掌握的數據分門別類打包管理好,這是一個不斷更新維護的動態過程;其次要把跟AI有關的算法,把所有出行行業建立一個框架,把管理好的數據平臺將來全部開放給平臺用戶,讓所有的客戶出行的體驗變得更美好。 距離2017年四維圖新首次提出"智能汽車大腦"頂層戰略已經過去兩個年頭。據介紹,兩年間,四維圖新逐步從位置服務提供商向自動駕駛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而為這一轉型提供驅動力的,除了四維圖新對于地圖與空間位置的整體理解,另一核心能力便是人工智能。 四維圖新CEO程鵬在開場主題演講中說道,"AI of Things是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在四維圖新,AI of Vehicles是我們現階段的重點發展方向,近20年來我們一直在以優質的位置服務賦能客戶、合作伙伴發展,數據+算法是我們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發展AI的資本,以AI賦能汽車體現著我們創新的發展哲學,也代表著四維圖新對自動駕駛商業化發展的思考。" 在2019用戶大會上,四維圖新不僅展示了集團在導航地圖、自動駕駛、汽車電子芯片、車聯網及位置大數據五大業務線產品的最新進展,四維圖新生態合作伙伴也一一亮相。專注自動駕駛仿真平臺技術的AAI、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禾多科技、專注于自動駕駛感知系統研發的MINIEYE以及車聯網網絡安全企業為辰信安,為行業觀眾展示了他們在自動駕駛相關技術領域取得的關鍵突破和成果。 據介紹,自2002年開始,四維圖新積累了近20年全國高品質道路視頻、圖像數據,包括近些年自動駕駛地圖采集的超過30萬公里全國高速道路高質量點云數據,加之覆蓋全國的合作伙伴數據和用戶貢獻數據,兩年間,四維圖新將這些海量的位置數據盤活,不僅催生了MineData位置大數據平臺,使位置數據實現了從整合聚集到跨界融合再到行業綻放,更讓數據生態成為四維圖新依托AI布局智慧出行的基礎。 自動駕駛地圖+AI也成為了四維圖新在自動駕駛方向上獨特的發展路徑,貫穿四維圖新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定位、感知、規劃、決策、輔助控制的全環節。 【2019-05-05】內蒙一機(600967)2018年年報及2019年一季報點評:營收穩步增長 看好軍品國內外市場拓展 18 年業績平穩,毛利率下降,期間費用大幅減少。 公司發布2018 年年報,實現營業收入122.67 億元(同比+2.50%),實現歸母凈利潤5.34 億元(同比+1.67%)。軍品業務穩步增長,多軍兵種市場拓展取得新突破,VT4 坦克和VN1 型輪式戰車出口創出新業績,火炮首次進入尼日利亞市場,軍品備件訂貨實現新增長;鐵路車輛業務有所下降。綜合毛利率為11.48%,同比下降1.39pct。期間費用大幅減少,其中,銷售費用同比下降0.63%,管理費用由于職工薪酬減少下降18.42%,研發費用同比增長6.59%,財務費用同比增加6974 萬元。 19 年一季度業績大幅增長,主要受益于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增加。 公司發布2019 年一季報,實現營業收入16.74 億元(同比+9.03%),實現歸母凈利潤1.37 億元(同比+126.96%)。凈利潤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存款實現利息較多導致財務費用同增加5700 萬元,到期理財產品較多導致投資收益同比增加1695 萬元,應收賬款壞賬轉回導致資產減值損失同比1249 萬元。公司訂單情況良好,預收款項同比增加18.13%。 投資建議和盈利預測: 公司是國家唯一集主戰坦克和輪式車輛為一體的裝備研制生產基地,考慮公司軍品受益于陸軍裝備發展和軍貿市場開拓,民品受益于鐵路投資需求增長,預計19-21 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5/7.69/9.12 億元,對應當前股價的PE 為29/24/20 倍。公司作為兵器工業集團車輛板塊上市公司,看好公司軍品業務發展前景,公司過去兩年估值中樞為35.6xPE,給予公司19 年35.6xPE,對應合理價值13.53 元/股,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軍品研制以及交付進度低于預期;鐵路投資可能低于預期;軍工改革進度低于預期;資產減值損失波動對業績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