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民用機場體系年底全面形成 重慶臨空經濟加速騰飛
迎風起航 重慶臨空經濟加速騰飛 “雙11”前夕,重慶極兔速遞搬遷到位于江北國際機場D6地塊的重慶市快件集散中心。新的轉運中心實現場地升級,面積超過舊址一倍。 而早在今年7月,重慶市快件集散中心已完成項目A區約4.7萬平方米庫房及配套設施改造升級,并趕在10月底交付多家快遞企業使用。 位于兩江新區龍盛新城的兩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園,投資已經超過500億元,引進了航空發動機、航空材料、飛行員訓練中心、衛星通信、商業火箭、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項目,形成通用航空與運輸航空“兩翼齊飛”、航空與航天協同發展的集群式發展格局。 這些,是重慶臨空經濟發展的縮影。 “21世紀,機場將塑造城市的商業區和都市發展。”被譽為“臨空經濟之父”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約翰·卡薩達曾如此判斷。 隨著“1+4+3”民用機場體系布局進程的加快,重慶的臨空經濟,正伴隨機場建設加快,欲乘風“起舞”。 發展土壤 機場布局覆蓋更廣更完善 發展臨空經濟,機場建設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撐。 約翰·卡薩達認為,機場在21世紀對城市的影響,正如20世紀的高速公路——人流、物流在此聚集、周轉,為城市帶來巨大的商業機遇和經濟效應。 打造覆蓋更廣、功能更完善的機場體系,重慶快馬加鞭。 2017年8月29日,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建成投用。江北國際機場成為中西部首個3座航站樓、3條跑道同時運行的機場。 2019年8月16日,巫山機場正式通航。“云端航母”啟動,成為重慶目前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 今年10月24日,仙女山機場試飛成功,有望年底建成通航。 至此,以江北國際機場為龍頭,萬州機場、黔江機場、巫山機場和仙女山機場彼此關聯呼應的“一大四小”運輸機場布局全面形成。重慶提前5年實現了《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中規定的重慶相關規劃內容,交出一張分量十足的答卷。 同時,重慶已擁有兩江龍興通用機場、永川大安通用機場、梁平通用機場等3個A1類通用機場,到2020年底,重慶全面形成“1+4+3”民用機場體系。 來自重慶民航局的數據顯示,“一大四小”運輸機場體系聯動省外運輸機場,可在直線100公里內覆蓋全市所有區縣。 換而言之,重慶任何一個區縣的直線100公里內,都有至少1座運輸機場。臨空經濟具備豐厚的發展土壤。 聚集效應 臨空經濟示范區收獲滿滿 聚集,是臨空經濟的關鍵詞之一。以航空運輸(人流、物流)為指向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形成聚集效應,并引起周邊產業鏈調整、趨同。 自2016年掛牌以來,總面積147.48平方公里的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里,聚集效應就不斷增強。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臨空經濟在重慶發展的速度:今年1月9日,華夏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在江北機場掛牌。該公司具備每年維修上百架飛機的能力,是華夏航空投資2億元打造的航空飛機維修基地,彌補了重慶在民航大修板塊的行業空白。此時距離渝北區與華夏航空在2019年智博會上簽約,尚不足半年。 聚集效應不僅來自國內,也來自海外。 航空產業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重要合作領域之一。重慶與新加坡新科宇航簽訂合作備忘錄,擬共同組建飛機維修合資公司;與新加坡樟宜機場管理投資公司(CAI)共同出資組建的中新(重慶)機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增加零售(含免稅)、餐飲、廣告、休閑服務、嘉賓服務、停車場等非航空性業務。 此外,重慶—新加坡航線由最初的每周5班,增加至每周14班。《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航空產業園建設總體方案》已于2019年編制完成。 聚集效應,帶來真金白銀。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臨空示范區全域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2億元,同比增長6.0%。僅當年航空產業增加值就達252億元。 產業鏈條 不斷延長并注入新動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臨空經濟區域不再單純指客運和貨運,已成為經濟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重慶的臨空經濟產業鏈已延伸至全市范圍。 例如,在航空物流業方面,投資約13億元的重慶市快件集散中心已引入卡行天下、順豐速運等物流企業落戶。全部建成投用后,預計可增加處理新增200萬件快遞的能力。 基地航空公司方面,2018年8月,廈門航空公司來渝正式簽訂“廈航西部基地落戶協議”,打造西部地區首家分公司,帶動10億元投資建設綜合生產服務基地。目前基地建設推進順利,一期有望明年上半年投用。 此外,臨空經濟產業鏈上每新增一家企業,還會為周邊新增大量就業崗位。重慶極兔速遞遷入重慶快件集散中心后,轉運中心面積擴大一倍,在已有千名員工的基礎上,又新增200多個分揀員崗位。 民營航天的創新力量,也在不斷為重慶臨空經濟注入新動能。 零壹空間商業火箭項目是我國首家民營商業航天企業,2018年成功發射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目前,該項目位于兩江新區的商業火箭智能制造基地已竣工投用。 同樣位于兩江新區的東方紅低軌衛星項目總部大樓中,300多位科研人員已經入駐。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實現面向全球的移動通信、物聯網、導航增強、寬帶互聯網等運營服務,將帶動上下游千億元的產業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