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超高純度氧化鎂制備技術實現突破
超高純度氧化鎂制備技術在唐山實現突破 從12月2日在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舉行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狀況。 據了解,高純度氧化鎂是精細化工產品和高溫耐火材料,大量用于航空航天電子等高端領域,我國每年進口高純度海水鎂砂約40萬噸。在鋼鐵企業全面轉型升級的環境下,預計中國整個鋼鐵行業對高純鎂砂的年需求量是140萬噸至160萬噸。目前,國內外制備氧化鎂生產工藝主要為礦石煅燒法和海水/鹵水提純法,礦石煅燒法氧化鎂純度最高僅有98.5%,已無法完全滿足我國冶金等高端制造產業需求。同時,一些國家對海水合成法技術長期壟斷,致使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可制備出最高純度達99.95%的超高純氧化鎂。同時,原電池法制備成本更低,工藝路線更短,產品成品率更高,工藝更穩定,且生產過程無(低)能耗,并能產生大量優質直流電,是一種綠色、高效、穩定、成本低的高純度氧化鎂制備方式。 目前,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已正式進入產業化初步階段,預期在2022年實現千噸以上規模量產,2023年至2025年實現產能20萬噸至30萬噸,將為鋼鐵、冶金、陶瓷、高溫材料等重工業領域提供轉型升級必需的基礎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