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啟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
將用十年完成營造林三百一十五萬畝 1月1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新聞發布會獲悉,重慶市近期出臺了《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預計將用10年時間完成營造林315萬畝,切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項目區涉及重慶市28個區縣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大局。重慶市此次出臺的《實施方案》,主要是解決長江等大江大河重慶段兩岸水土流失難治理、造林綠化水平低、城鄉生態修復困難多、生態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問題。 《實施方案》明確,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范圍包括:長江干流重慶段(691公里)及三峽庫區回水區,嘉陵江、烏江和涪江重慶段兩岸第一層山脊線范圍以內,或平緩地區江河兩岸外1000米左右,項目區涉及重慶市28個區縣。 按照維護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實施方案》要求,從今年起到2030年,用10年左右時間在項目區實施系統生態保護與修復,完成營造林315萬畝。前5年為攻堅階段,全面完成造林任務,兼顧營林與保護;后5年為鞏固階段,持續推進質量效益提升。 預計到2030年,“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的項目區森林覆蓋率,將由目前的49.2%提升到60%以上。 總體布局為“三類”“四帶”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涉及重慶市“一區兩群”28個區縣,各區縣地形地貌差異變化大,經濟社會條件各異,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布局。因此,《實施方案》明確,將堅持全市統一規劃、分區縣實施。 從水平上看,重慶市將對以長江三峽、烏江畫廊為代表的峽谷景觀生態屏障類,以經果林、森林旅游為代表的淺丘產業生態屏障類,以城周“四山”保護提升和廣陽島片區綠色發展示范等為代表的城鎮功能生態屏障類這“三種類型”實行分類指導。 以峽谷景觀生態屏障類為例。重慶市將在大小三峽、烏江、嘉陵江等峽谷地區,全面保護峽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探索在生態敏感區、脆弱區、退化區等生存條件惡劣區域實施生態搬遷,減少人為擾動,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同時,充分挖掘利用“巫山云雨”等獨特氣候資源,修復“三峽紅葉”和“烏江畫廊”等森林生態,提升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并在局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發展脆李、臍橙等特色經果林,助農增收。 而從立體上看,重慶市將對高山生態防護林帶、中山生態產業發展帶、濱江景觀生態隔離帶、消落區固土涵養生態帶這“四帶”進行空間統籌。如建設消落區固土涵養生態帶,即在三峽庫區145—175米的水位線消落區,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選擇適宜區域探索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以草為主、喬灌草結合的生態治理模式,打造具有固土、涵水、益鳥等生態濕地功能的緩沖帶。 已啟動10萬畝的試點示范建設任務 重慶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聲斌介紹,去年,重慶市已安排落實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1800萬元的啟動資金,重點推進落實巫山、奉節、云陽、萬州、忠縣、涪陵6個區縣10萬畝的試點示范建設任務。今年,重慶市將實施30萬畝建設任務。 下一步,“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的重點任務主要有四個方面,即,“久久為功”實施森林數量提升,包括農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樹、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灌木林地造林和封育;以“繡花功夫”提高森林質量,對現有森林進行林相改造,重要節點地區彩化美化等;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和原真性治理提升綜合效益,增加岸線植被覆蓋,增強生態防護功能等;全面推進“林長制”,著力加強林草資源、濕地資源以及古樹名木的保護,做好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 “屆時,‘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完畢,將為重慶繪就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蓖趼暠蠼榻B,在“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的建設過程中,廣大群眾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義務植樹和營造林項目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