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改構建“十四五”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作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開篇之作,此次提請全國兩會審查討論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簡稱“規劃綱要草案”),繪就了第二個百年的開局藍圖,確定了未來5年和1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施工圖和時間表。 經過30年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成為與經濟體量相匹配、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的重要市場。資本市場是居民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管理個人財富的重要平臺,并正日益成為市場化配置要素資源的主要陣地。“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高效率發展,是資本市場改革行至新階段面臨的新課題。 規劃綱要草案中,涉及資本市場的工作部署豐富、明確、具體。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業內專家及從業人士認為,當前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正不斷形成、鞏固,各界對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共識十分明確,“十四五”時期及未來一個階段,我國資本市場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礎性制度,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此過程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重要使命,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關鍵抓手,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完善基礎性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雙向開放是核心舉措。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涉及面很廣的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當前的工作重點,應在于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堅守科創板定位、突出創業板特色、深化新三板改革,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適應性。同時豐富投資品種,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實體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 推行注冊制改革,是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牛鼻子”工程。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證監局局長賈文勤表示,隨著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新三板綜合改革等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實施,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覆蓋面和深度正持續拓寬。從北京轄區的實踐看,企業直接融資額大幅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重點領域的能力也顯著增強。 除股票市場外,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品種,也是拓展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截至去年底,公司信用類債券的存量規模已達28.9萬億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劉新華提出,我國債券市場仍存在多頭監管、市場割裂等問題,要促進債市發展,應當完善債市法治建設,統一監管標準,統一交易、托管及結算體系,實現交易所債市和銀行間債市的互聯互通。 在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看來,注重融資端建設的同時,也需要完善財富管理相關制度,加快推進投資端改革,壯大理性成熟的中長期投資力量,不斷拓展市場深度、增強市場發展韌性。 完善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層面,優化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功能、提升服務經濟轉型發展的能力是同樣重要的另一個層面。 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要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功能。對資本市場如何支持科技創新,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接受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也離不開資本市場,除科創板、創業板外,未來資本市場還將重點服務先進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信息技術等行業領域。 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尊重國情市情全面推進深改的資本市場,將日益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肖鋼提出,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是構建我國新型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高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需要進一步完善跨境投資和融資制度,規范跨境投融資行為,同時加強監管能力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提出,所謂資本市場的制度型開放,是要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實現我國市場的制度、規則、標準、做法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這需要分步進行。同時,對外開放的過程,也是境內外機構、投資者相互學習的過程。 藍圖既已繪就,唯有星夜兼程奔赴未來。“十四五”開局之年,既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資本市場開啟下一個五年、十五年,乃至百年之路的起跑線。未來已來,朝向高質量發展啟程的我國資本市場,正以更堅決的勇氣、更務實的舉措、更出色的能力,跨越“十四五”開局的起跑線,步入構建改革發展新格局的歷史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