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維權意識普遍覺醒 “大投保”理念進一步貫徹 資本市場全方位立體化投保新格局加速形成
“如果第一批官司投資者打贏了,可能其后才會有更多人加入維權吧。”在證券維權訴訟領域已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臧律師向記者回憶起他7年前參與辦理的一樁案子,當時有權提起訴訟的股民人數可能超過1萬,但最后真正委托的只有66人。據臧律師的觀察,當時的股民大多對索賠成功缺乏信心,有的人覺得訴訟時間長嫌麻煩,甚至還有股民壓根不知道自己還可以維權索賠。 如今,臧律師發現,參與索賠的投資者人數和索賠金額正越來越大:如*ST華澤案、五洋債案、*ST飛樂案等。一樁樁維權案件宣判、推進的背后,是投資者維權意識的普遍覺醒,更是市場法治化建設的成果。 “想投資者之所想,慮投資者之所憂,解投資者之所難”并不只是口號,而是對近年來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工作的概括。從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繼續突破,到有中國特色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落地實施,從國家級證券期貨投教基地不斷擴圍,到行政處罰、民事賠償和刑事問責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化的投資者保護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快車道:從“朋友圈維權”到“代表人訴訟” 曾經的股改“老大難”前鋒股份,多年前因虛假陳述引發投資者的起訴索賠。“朋友圈維權”是該案給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留下的印象。 據許峰回憶,2019年9月初,就在案件訴訟時效即將期滿前,近十位來自同一朋友圈的投資者急忙找到了他,他們的起訴索賠金額達342萬元,最后在2020年10月二審勝訴。 “新證券法落地前,要在自己朋友圈里有其他受害人意識到索賠的希望和意義,‘股友們’才可能去共同維權。”許峰說道。 而與“朋友圈維權”不一樣,新證券法中“代表人訴訟”的最大作用就是調動“沉默的大多數”,更高效地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也能對各類證券違法行為產生更強的威懾力。 作為證券糾紛領域全國首例適用代表人訴訟制度審理的案件,五洋債欺詐發行案一審時,上訴人有487位,索賠金額7.4億元。原告代理律師之一、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宋一欣表示,該案之所以受到高度關注,就是因為代表人訴訟制度給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目前,已訴投資者達500多人,而該債券的登記投資者有800多人。在一審宣判后,還不斷有投資者上訴。”宋一欣表示,也正因為投資者維權意識不斷提高,加快了代表人訴訟等制度的落地,投資者保護迎來“黃金期”。 現在,代表人訴訟已變得越來越為投資者所熟知:如*ST飛樂投資者索賠案當事人申請以普通代表人訴訟程序審理獲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南京中院此前宣布對怡球資源、*ST輝豐、澄星股份、*ST藍豐等案采用代表人訴訟審理方式…… “只有意識到可以索賠,才會有人索賠。”許峰認為,投資者普遍具備維權意識的證券市場,才是成熟的證券市場。未來投資者教育的重要責任,就是告知投資者遭遇欺詐便可維權,充分用好法律武器。 新突破:首例操縱市場民事賠償支持訴訟勝訴 從以往案例看,投資者索賠并勝訴的案件,多集中于信息披露違法、欺詐發行等。而在市場操縱等造成不少投資者權益受損的領域,維權索賠常面臨種種困難。 一年前,有投資者告訴記者,他被朋友拉進“直播薦股”群,還在所謂“股神老師”指導下買入股票,結果高位接盤虧損80多萬元。與他有同樣經歷的投資者有近300人,他們曾在各類社交平臺訴說自己的遭遇。 時隔一年,辭掉工作專注于維權的這位投資者終于等到了初步的結果:一審法院判決“薦股”機構總經理涉嫌詐騙,判處有期徒刑13年、罰金50萬元,其他共同犯罪人員也被判相應刑期與罰金。 “雖然我被騙的錢還沒有拿回來,但總算出了一口氣。”這位投資者對法院的判決感到欣慰,但他對挽回自己損失的感受則是“中小投資者太難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類民事索賠普遍存在立案難、證據不足、訴訟請求難獲支持的問題。“這類案件我們接的比較少,首先是損失金額的計算缺乏依據,其次是投資者只有幾張微信截圖,很難構成有說服力的證據。” 不過,就在今年,操縱市場類民事索賠有了新的突破: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就恒康醫療案提起全國首例操縱市場民事賠償支持訴訟,在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勝訴。上海新古律師事務所王懷濤律師表示,該案是對新證券法相關規定的有力呼應和生動實踐,具有里程碑意義。 王懷濤認為,隨著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施行,“幌騙交易操縱”“蠱惑交易操縱”“搶帽子操縱”等操縱市場行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領域的法制供給極大地強化了證券市場綜合監管體系,更為投資者提供了有力且有利的維權武器。 大投保:各盡其責 投資者保護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市場主體結構優化,法律保護、監管保護、自律保護、市場保護、自我保護的大投保理念進一步貫徹,投資者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推進投資者自我保護和有效懲戒違法違規行為,我國的投資者保護工作近年來成效斐然。”南開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如此評價。 “大投保”的“大”并非簡單指人員多、環節多,更重要的是整合與配合。田利輝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投資者保護應從完善制度、加強科技監管和培育理性健康的投資文化等方面實現新的發展。 在制度建設方面,田利輝認為,全面推開注冊制改革的背景下,須著手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進一步增強證券集體訴訟制度的有效性、有序性和有益性;建設投資者知情權保護制度和投資者信息安全保護制度;推動公募基金管理人合規管理和專業化建設,提升金融機構的投資者服務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要打造上市公司自治體系、交易所自律體系,以及“投資者友好型”法規體系、監管體系、司法救濟體系,還有多元化解糾紛體系、媒體監督體系、投資者協同共治體系和獨立第三方評價體系。將多種體系互相連接,以推動資本市場治理現代化。 在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方面,田利輝認為,需強化科技監管,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及時甄別違法違規行為。“投資者保護工作更應不斷增強投資者獲得感,這就需要推動價值投資。”田利輝說。 劉俊海也認為,要確保資本市場的長治久安,增強市場的風險抵御能力,必須提高投資信心,而提高投資信心的關鍵是資本市場的法治化、治理現代化。 “成者守信,各盡其責。希望相關各方懷著對法律的信仰、對風險的敬畏,真正把我國資本市場打造成誠信公司的‘加油站’和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民財富中心’。”劉俊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