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收高企存貨劇增 中航機電遭馮柳減持 ????對于頗為看好的中航機電,私募大佬馮柳選擇了落袋為安,背后的原因除了投資收益頗為豐厚外,公司自身顯露出的隱憂或也讓人警覺。 ????馮柳獲利頗豐 ????3月15日,中航機電發布2020年年報。公司前十大股東榜顯示,私募大佬馮柳管理的“上海高毅資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高毅鄰山1號遠望基金”于2020年四季度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 ????翻看公司財報可以發現,馮柳于2020年一季度買入6150萬股中航機電,位列第六大股東。二季度,馮柳再度買入7650萬股,升至第三大股東。不過,從2020年三季度起,馮柳開始進行減持操作。截至2020年底,馮柳已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 ????中航機電股價于2020年2月4日觸及年度低點6.00元,于10月14日摸至年度高點12.9元。雖然無法確認馮柳究竟在什么價位上加減倉的,但以此計算,其在中航機電上獲利不菲應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馮柳的離場,中航機電股價近期回調幅度頗大,較高位已下跌近30%。 ????離場原因何在 ????中航機電是航空工業旗下航空機電系統的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發展平臺,主要經營航空機電產業和基于航空核心技術發展的相關系統,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究竟是什么讓馮柳選擇了從中航機電中抽身而去? ????軍工板塊整體漲幅較大,或許是馮柳選擇離場的主因。去年年中,軍工板塊開啟了一波上漲行情,板塊內不少公司走出大牛走勢。如中航沈飛,去年年中股價最高達到了70元以上,是年初的近3倍。又如中航西飛、中航光電、航天電子等,也都走出了2015年以來的最好行情。 ????除此之外,中航機電年報中透露出的一些隱憂或也令人警覺。2020年年報顯示,中航機電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2.24億元,同比增長0.7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5億元,同比增長11.85%。以此數據統計,中航機電已經連續6年實現凈利潤增長。 ????但增長的背后存在著隱憂。翻看中航機電的資產負債表,近年來公司的應收賬款和存貨持續增長。其中,應收賬款從2012年的32.66億元一路飆漲到2020年的72.8億元;存貨從2012的17.81億元劇增至2020年的57.77億元。 ????仍有機構買入 ????雖然馮柳已經在減倉,但依然有機構選擇了加倉。公司前十大股東榜顯示,易方達投資基金在2020年四季度增持中航機電143萬股,這是該基金連續3個季度增持中航機電。截至2020年底,易方達投資基金共持有7426.6萬股中航機電,位列第六大股東。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也在去年四季度增持了2292萬股中航機電。截至季度末,共持有7879萬股中航機電,在所有股東中排名第四。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是在2020年半年報進入中航機電前十大股東之列的。 ????除此之外,位于中航機電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的還有國聯安基金、中央匯金、社保基金一零六組合等機構。 今年已有11家公司終止上市 交易類退市日趨常態化 ????退市新規實施以來,以“1元退市”為主的交易類退市日趨常態化。據上證報資訊統計,今年以來,滬深兩市已有11家公司觸發終止上市情形,其中有8家公司系股價低于1元(或新規實施前所謂的“低于面值”)而退市,這一數量已達到去年全年的七成。與此同時,股價瀕臨1元的公司數量日漸增多,“1元退市”群體將不斷擴大。 ????有監管層人士向記者表示,伴隨注冊制改革試點推行帶來的供求關系變化,常態化退市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市場估值和企業質量之間內在的正向聯動趨勢不斷強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正在改善。 ????“1元退市”公司數量增多 ????因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觸發“1元退市”指標,*ST宜生、*ST成城于3月16日發布終止上市公告,成為退市新規下首批沒有退市整理期的“1元退市”股。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天夏退、*ST長城等4家公司先后觸發“1元退市”情形,但因其收盤價連續低于1元的時段跨越了新規施行前后,故按照原規則仍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而*ST宜生、*ST成城的特殊之處在于,其觸發終止上市標準是在新規施行后,因此不設退市整理期,由上交所根據規則直接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記者注意到,進入2021年,滬深兩市已有11家公司觸發終止上市情形。其中,有8家公司觸發股價低于1元(或低于面值)的退市標準,數量上已達到去年全年的七成;營口港、*ST航通屬于主動申請終止上市;*ST康得則同時觸發財務類退市情形、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從退市進度來看,“1元退市(或面值退市)”公司將于3月份集中進入清理期。在8家公司中,退市剛泰、退市金鈺經過退市整理期后,分別已于3月3日、17日摘牌;天夏退、*ST長城、*ST秋林、退市工新則將于3月中下旬進入退市整理期。 ????注冊制改革以來,面值退市逐漸成為退市主渠道。退市新規進一步完善交易類退市指標,將原來的面值退市指標修改為“1元退市”指標,讓交易類退市更契合現實需求,也讓市場化退市能夠精準發力。回看上述“1元退市”股,都屬于市場公認的經營不善、治理不規范或者嚴重違法違規的績差公司、問題公司,部分公司還存在股本盲目擴張等情況,缺乏投資價值。 ????在專家看來,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市場估值逐漸趨于合理,“1元退市”的情況將日漸增多,進入常態化,這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也是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市場生態不斷修復的重要體現。 ????股價瀕臨1元公司“擴容” ????新規發布以來,績差股、ST股等紛紛下跌,彰顯出退市制度的威懾力和市場的認可度。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3月17日收盤,股價低于2元的上市公司共有65家,其中股價低于1.5元的18家,全部為ST股。從2020年業績預告不難看出,僅ST永泰等5家公司預增或扭虧,其余公司均為首虧或續虧。 ????以*ST海航為例,預計2020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80億元至-650億元,主要系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公司經營大幅虧損;同時,因海航集團等公司重要關聯方被債權人申請重整,導致公司所持關聯方的股權投資、應收關聯方款項、金融資產及飛機資產等預計可能出現損失。公司股價表現方面,徘徊在2元以下已長達2年時間,截至3月17日收盤為1.43元。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春節后,低價股一時間受到市場青睞,部分年初股價瀕臨1元的股票,最新股價已陸續攀升至2元以上,甚至3元。在公司業績續虧、股價無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此類低價股炒作風險需要高度警惕。 ????隨著注冊制改革大踏步邁進,殼公司的價值不斷下降,年初至今多家公司觸發“1元退市”,正是市場生態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前述專家直言,交易類退市不同于其他財務類等強制退市情形,在觸及終止上市條件前,已給予投資者充分的交易窗口,交易類退市實質上是投資者自主選擇的一種退市類型,是投資者自身“用腳投票”的結果。退市新規取消退市整理期有一定的制度合理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退市效率。投資者如繼續炒作瀕臨“1元退市”的股票,無異于火中取栗,很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全國碳交易市場如何聚“碳”成“財”? ????備受關注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架構正逐漸明朗。上海證券報昨日從多方獲悉,6月底前將上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交易中心將落地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湖北武漢。 ????“全國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標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碳交易的市場化收益可部分替代政策性補貼,推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從而帶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 ????林伯強同時提醒投資者,要理性看待和正確理解碳中和、碳交易等相關概念,“碳交易會增加排放企業的成本,這是明確的,因為基本原則是要增加消耗化石能源的成本”。 ????碳交易市場“溫和”起步 ????全國碳交易市場從市場建立到制度完善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階段正處于“溫和”的發展初期。“碳交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做容易管理的積累經驗,接下來再到水泥、鋼鐵等復雜行業。” ????碳交易是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的統稱,在《京都協議書》要求減排的6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因此,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在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具備了商品屬性。 ????相比趨于成熟的歐美碳交易市場,我國碳交易起步較晚。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地啟動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覆蓋鋼鐵、電力等20多個行業的約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 ????在中投協咨詢委產融平臺綠創中心副主任郭海飛看來,雖然起步晚,但從啟動多地試點到建立全國市場,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對碳交易已逐步達成共識,市場機制和交易規則也逐步摸索出相對成熟有效的模式,市場價值和減排效益也得到驗證。 ????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下稱《試行辦法》)于2月1日起正式實施,碳交易試點將擴展至全國,僅第一階段納入控排范圍的發電行業就足以讓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根據《試行辦法》,屬于全國碳交易市場覆蓋行業,且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應當列入重點排放單位。在此基礎上,2225家火電企業率先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航空等7大行業將在“順利對接、平穩過渡”的基調下逐步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事實上,上述標準及方案早已明確,但所覆蓋的行業范圍一再縮小。 ????2016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曾要求全國碳交易第一階段覆蓋包括石化、化工、建材等在內的8個行業,但1年后公布的配額方案討論稿中僅包括電力、水泥和電解鋁3個行業。201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明確在發電行業(含熱點聯產)率先啟動全國碳交易體系,當時首批納入的1700余家發電企業年排放總量超過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業內人士表示,全國碳交易市場從市場建立到制度完善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階段正處于“溫和”的發展初期。 ????“碳交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會比較‘溫和’。先做容易管理的積累經驗,接下來再到水泥、鋼鐵等復雜行業。”林伯強解釋稱,發電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納入碳交易體系后有利于減排。此外,發電行業以國資為主,相較于其他行業,在排放數據的統計、管理等方面更為規范,參與碳交易也更便于管理,將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上線運行打下良好基礎。 ????配額與價格的博弈 ????從現階段碳交易試點情況看,各地迥異的總量確定方法和配額分配方案導致碳價格差異較大。“配額寬松,碳價格就會低迷,無法體現對企業節能減排的影響;配額過緊,過高的碳價格又可能會影響產業發展。政府需要平衡其中的‘量’和‘度’。” ????從免費性質的公共資源,到明碼標價的稀缺商品,核定的碳排放權配額讓“虛無”的碳排放權具備了商品屬性。目前,各地試點的碳交易產品主要分為地方碳排放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兩種。 ????以上海為例,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2月5日印發的《上海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單位名單(2020版)》及《上海市2020年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包括寶鋼股份、東方航空在內的314家企業被納入配額管理名單。上海市2020年度碳交易配額總量為1.05億噸,納管企業的配額分為直接發放和有償發放兩部分,前者依據企業上一年度含碳能源(天然氣除外)消耗導致的占比情況來確定,后者則由企業實行有償競買。 ????此外,在履行清繳義務時,如果納管企業配額不足,通過上海市碳交易平臺購買補足,亦可用CCER進行配額清繳,1噸CCER相當于1噸碳排放配額,但不得超過當年度經過審定的碳排放量的3%;若納管企業配額有結余,則可在后續年度使用或用于配額交易。 ????簡而言之,排放量超過配額的企業需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配額,排放量低于配額的企業則通過賣出配額獲得收益。此外,實現額外減排的企業依規核證后會獲得CCER,亦能在碳交易市場出售獲益。 ????在此背景下,節能減排成為納管企業的首要目標。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公司采取更精細的管理以控制排放,比如精準核定機載水箱的水量以降低飛機載荷。“我們這幾年的排放沒有超額,還獲得了獎勵。” ????“碳交易是市場化行為,理論上價格由市場決定,但還取決于政府核定配額的松緊程度。”林伯強說。這意味著核定配額的多寡,直接影響碳交易價格。 ????從現階段碳交易試點情況看,各地迥異的總量確定方法和配額分配方案導致碳價格差異較大。據北京市碳排放權電子交易平臺的行情信息,2020年1月至3月,北京市碳排放配額成交均價在73.1元/噸至87元/噸的區間;截至同年5月,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累計成交量1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5576萬元,折合每噸單價僅為5.576元。 ????“碳市場雖然是市場化形式,但政府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林伯強解釋道,“配額寬松,碳價格就會低迷,無法體現對企業節能減排的影響;配額過緊,過高的碳價格又可能會影響產業發展。政府需要平衡其中的‘量’和‘度’。” ????即便是日趨成熟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也曾經歷過因配額過剩而造成的交易價格低迷、排放約束有限的困境,直至實行“市場穩定儲備”改革后,碳價格才從約5歐元/噸攀升至如今的約30歐元/噸。 ????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6月底前上線交易,以及發電企業的參與,未來將出現全國與地方兩種碳交易價格。對此,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表示,全國碳交易市場與地方碳交易市場都是獨立的交易市場,價格之間沒有聯動機制,但全國市場的價格會影響地方區域市場的價格。 ????中國碳論壇等機構在去年底共同編寫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預計,全國碳交易市場建立之初的碳價格約為49元/噸,到2030年有望達到93元/噸,本世紀中葉將超過167元/噸。此外,該報告考慮到中國在調查開展后作出碳中和承諾,認為最新價格預期很可能高于調查結果。 ????碳交易如何獲利? ????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以及第一履約周期的開始,市場普遍對CCER重新開放備案申請持樂觀態度。安信證券認為,CCER預計有望開放備案申請并持續增長,參與其中的企業將獲得可觀收益。 ????林伯強認為,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將直接受益于碳交易,清潔能源轉型的最大難點就是成本,碳交易市場的轉移支付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并抑制消費,提升可再生能源競爭力和產出。 ????浦江金融論壇秘書長李國旺表示,從能源生產角度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賣方有水電、風電、潮汐發電、生物質發電等企業。 ????據瑞銀測算,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運行的初期,電力行業受影響最大,低效的火力發電企業盈利將下降9%,水力發電企業的盈利將增長7%。 ????作為碳交易產品之一的CCER,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截至2020年底,登記備案的CCER方法學共有200個,適用領域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水電等)、廢物處置(垃圾焚燒、垃圾填埋)、生物質發電等領域。 ????如何通過碳交易的CCER抵消機制獲利?以宏潤建設為例,公司在下屬子公司于2015年完成80兆瓦并網光伏給發電項目的CCER備案,次年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CCER減排量簽發,并在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分別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出售獲得交易款49.08萬元和63.18萬元。天風證券認為,按照全國的風電實際發電量考慮,當CCER市場發展穩定后,全國的風電年減排收益有望達到74.36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CCER的現有體量正在縮減。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7年3月暫停了CCER項目備案申請的受理,592項已申請但未備案的項目同時被暫停。與此同時,已簽發的CCER項目仍在陸續掛牌,僅2020年就有10個CCER項目在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上市交易。 ????“每年CCER都有一定量的抵消,存量逐年在減少,CCER國家核證工作今年重啟可能性不大,但按照部里的說法盡快會重啟。”劉杰說。 ????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以及第一履約周期的開始,市場普遍對CCER重新開放備案申請持樂觀態度。安信證券認為,CCER預計有望開放備案申請并持續增長,參與其中的企業將獲得可觀收益。 ????此外,郭海飛認為,隨著更多行業被納入控排范圍,賣方將以碳排放量較少、有較大額度碳排放指標的企業為主,不會局限于電力行業內部。“農林牧、園林綠化、新能源等‘吸碳’量較大的企業會有優勢,綠色建筑等大型開發企業通過節能減排、技術改進,也會產生較大的碳減排額度,成為賣方之一。” ????不過,參與交易的各方想從碳交易市場中各取所需,以及發揮碳交易促進節能減排的作用,一個活躍、健康的市場環境必不可少。對此,林伯強建議全國碳交易市場在法律法規、覆蓋行業、交易設施等方面應加快建設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