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迎重大機遇 期貨公司應走專業化路線 2021年,生豬期貨成功上市,謀劃多年的廣期所也即將落地,期貨行業一片欣欣向榮。如何看待期貨行業這一輪的發展?期貨公司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期貨公司的經營改善能否持續?近日,廣發期貨董事長趙桂萍接受記者專訪,重點回答了一系列問題。 “期貨公司的經營改善,必須向專業化、機構化出發。資本金限制是目前期貨公司發展的‘攔路虎’,期貨公司要做大做強,關鍵要具備資本實力。”趙桂萍說。 客戶需求多種多樣 服務實體產業接地氣 記者:今年是廣發期貨成立28周年,您擔任廣發期貨董事長多年,能否講講您與廣發期貨的故事? 趙桂萍:我于1992年進入資本市場,1993年加入廣發證券,負責籌建廣發證券的第三家營業部,正當我帶著團隊風風火火拓展業務時,1994年廣發證券的創始人陳云賢博士找我談話,準備把我派到廣發期貨。 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做市場調研,不巧的是,我1995年到廣發期貨任總經理、1996年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就遇到了國家對期貨市場的嚴厲整頓,要求證券期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期貨交易所合并,本來滿腔熱情準備到一個新領域大干一場,就被迎面澆了一盆冷水。 后來經歷了期貨市場的清理規范,我一直擔任廣發期貨的董事長至2002年。2007年接受集團的安排,我重回期貨公司任董事長至今。其中2014年,我任廣發期貨專職董事長,全身心投入到期貨市場。 在我看來,期貨市場的客戶需求更為復雜化和個性化,對我們的工作形成挑戰,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著創新的動力和激情。 這個行業最大的成就感在于很接地氣,我們服務實體經濟、產業客戶和高凈值客戶。公司現在全力向機構化轉型,每次去拜訪客戶都要做大量細致的工作,盡可能地滿足客戶綜合化需求。去年疫情期間的經歷,更驗證了期貨公司可服務實體經濟,滿足大量的產業需求。 行業迎來重大機遇 期貨公司走專業化路線 記者:去年,期貨市場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成交量、成交額、保證金均創歷史新高,怎么看待期貨市場的這一輪發展? 趙桂萍: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最典型的數字是客戶保證金增長到8000多億。回顧歷史,2007年我兼任董事長時,整個期貨行業保證金規模很小。 2015年,由于股指期貨的火爆,保證金上升到將近4000億,2016年股指期貨受限以后,保證金有所回落,之后一直停留在一個平臺期。 2020年,保證金規模又突破了這個平臺,對期貨市場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第一是市場資金進來了,第二是客戶資金結構發生變化。當年一個重大的轉折就是機構風控意識增強了,很多產業客戶主動打電話要求開戶,他們認為面對國際和國內的大環境,需要利用期貨市場做風險防范。 此外,上市公司以前參與期貨市場并不多,而2020年,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超過200份公告,宣布公司開展或加大期貨套期保值業務,所以服務好客戶不愁市場不發展。 記者:期貨公司經營改善能否持續? 趙桂萍:期貨公司的經營改善,必須向專業化、機構化出發。第一,整合期貨公司的資源,期貨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專業化,通過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業務以及投資咨詢業務等,滿足客戶需求,盡可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第二,在專業化、機構化的追求下,對期貨公司的現狀,包括人才體系、考核機制都要進行嚴格的考量,看看是否符合市場競爭的需要。此外,期貨公司要重視風控體系建設。 期貨公司三類分化 資本金成為攔路虎 記者:您覺得目前期貨公司有哪些困難和挑戰?您對期貨公司的未來定位有哪些思考? 趙桂萍:以前期貨公司通常被認為只是個通道,但現在期貨公司相當于商貿的資本中介,需要拼資本實力,比如我們還有境外公司、開展風險管理業務等,資本的改善、凈資本的提升愈發重要,特別是頭部的期貨公司,未來面臨的挑戰很大一部分在于資本實力的強大與否。 對于期貨公司的未來定位,大概率要分化,目前有150家期貨公司,需要整合發展為三類期貨公司。第一類是綜合化期貨公司,即擁有綜合化業務的能力,包括資產管理業務、境外業務等,這是期貨行業的頭部期貨公司;第二類是朝著綜合化目標發展,某一項業務特別出色,但也不放棄其他業務的期貨公司;除此之外的,屬于第三類期貨公司。 設立廣期所意義重大 記者:謀劃多年的廣期所最近進展加快,成功落戶南沙,廣發期貨也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廣期所的落地對期貨行業和期貨公司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 趙桂萍:對期貨行業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加速品種創新。廣州期貨交易所作為“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可以有別于國內其他四大交易所,與實物產品和金融期貨衍生品形成互補,上市航運指數期貨、天氣期貨等另類品種,從而加速期貨品種創新。此外,也可以憑借已有的優勢,發展碳排放權衍生品市場。 二是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制造業活力較強,這表明工業產業鏈需求較為旺盛。在廣州設立期貨交易所,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期貨市場工具,引導企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提升期貨市場為企業風險管理服務的能力,促進廣東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良性循環。 三是進一步擴大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廣州期貨交易所設立之后,可以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推出新的期貨品種與服務,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嘗試,不斷拓展服務的空間、提升服務的能力。 同時,廣期所的設立對期貨公司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廣期所的設立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完善廣東金融版圖,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廣期所設立后,新的期貨品種推出,將增加機構對期貨市場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能力;對于期貨公司而言,期貨市場品種的增加,將帶來新的業務增量,提升盈利能力。 兩部門延長多項稅費優惠政策 支持小微企業融資 3月23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延續實施應對疫情部分稅費優惠政策的公告》和《關于延長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的公告》。記者統計發現,本次稅費優惠政策延長共涉及到30個文件,重點支持小微企業貸款融資和科技創新發展,也進一步照顧了受疫情影響較大需要持續紓困的湖北中小企業和電影行業企業。 記者梳理發現,財政部、稅務總局在《關于延長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的公告》中分別對25個文件所規定的稅費優惠政策延長執行期限,其中多項涉及小微企業貸款融資和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延長執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 延長期限后,在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方面,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在上述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攤銷。 在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方面,自2018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向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 在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有關稅收政策方面,自2017年1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向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金融機構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 同時,對于應對疫情所實施的部分稅費優惠政策,財政部、稅務總局在《關于延續實施應對疫情部分稅費優惠政策的公告》中對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執行延長執行期限至2021年12月31日。 其中,對于湖北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暫停預繳增值稅。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1%預征率預繳增值稅。 對于電影行業企業,對納稅人提供電影放映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電影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免征文化事業建設費。 電子煙政策應在發展與監管之間找平衡 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有意將電子煙定義為煙草,要參照煙草進行管理。這成為核彈級影響,不少人認為電子煙已死。 電子煙的誕生地在中國,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個原創的電子產品了,但是,電子煙從誕生起就面臨身份難題。當初在中國市場以戒煙為賣點,后來被市場淘汰,無奈遠走他鄉,在他國殺出一片天地,可以說是草根起家,傲視全球。盡管這個產業也不斷遭遇質疑,隔上一兩年就爆出一個大的負面新聞,但又能很快恢復過來,開始更快速增長,現在成長出了兩家千億市值企業,若干家百億企業,還有眾多公司潛在水下,守著悶聲發大財的箴言,害怕被政府盯上,害怕遭遇政策風波。 回頭來看,電子煙能在面臨一波波負面因素的情況下,越跑越大,或許正是因為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產品,如果不能在這里生產,也會在其他地方生產,如果不能光明正大地銷售,就會在灰色地帶潛行。而今,中國已經發展出這個產業,就要善于利用這個優勢,讓這個產業繼續在全球保有優勢。 電子煙的監管難題是,它是電子產品,又有煙草特征。單純當作電子產品來監管已不可能,而煙彈或者煙油要吸食,就要涉及食品衛生,有些國家是按食品來監管。北京控煙協會會長就認為,電子煙只有加熱不燃燒型屬于煙草,其他主要類型不是煙草制品,如果將電子煙全部納入煙草專賣,是給已經對國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煙草業進一步擴張的機會。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吸煙人口,整體控煙效果卻不太理想。嚴格控制吸煙人口和數量,應該成為主流共識,稅收雖巨,也只是控制手段。 當然,控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除了用價格宣傳等方式減少煙草銷量,電子煙替代也是一種途徑。所以,即使納入煙草進行監管,電子煙和香煙的對待方式也不能一樣,兩害取其輕,流通方式和監管上,都要顯示其不同。當然有些方面要一樣,比如都不能做廣告,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 應該說,電子煙從業者可能會遭遇波折,但電子煙肯定不會死。這個龐大產業需要監管,同時監管應該認識到這個產業發展的規律,在產業發展和監管之間找到平衡,謹防一刀切。我們對電子煙的態度,可能會在國際上帶來示范效應。 三連陽!國債期貨溫和回暖 債市“階段底”來了 3月23日,國債期貨小幅震蕩走高,10年期主力合約漲0.1%,5年期主力合約漲0.03%。從3月19日算起,國債期貨主力合約已經悄然走出“三連陽”。 市場分析認為,國內貨幣政策始終維持穩健操作使得債券市場目前情緒相對平穩,股票市場、大宗商品市場下跌之下的蹺蹺板效應為債市走高提供了一些支持,市場短期溫和回升,或成為階段性底部。 “目前債券市場買賣都不適宜,是典型的‘雞肋市’,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當下可能是債券市場的階段性底部。”上海一家券商的債券交易人員對記者表示。 國債期貨三連陽 3月23日,國債期貨震蕩走高小幅收漲,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漲0.1%,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漲0.03%,2年期主力合約收盤接近持平。10年期國債活躍券和10年期國開債活躍券收益率同步下行略超2bp。 事實上,近期債券市場回暖氣息比較明顯。3月19日,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上漲0.28%,隨后一個交易日又微漲0.06%,截至3月23日收盤,已經實現“三連陽”。 整體來看,寬松的貨幣環境為債市情緒好轉提供了基礎。公開市場方面,央行3月23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2.20%,因有100億元逆回購到期,當日實現零投放零回籠。資金面方面,銀行間資金面繼續維持偏松格局,3月23日隔夜質押回購加權利率小幅下行逾8bp,已經回到2%關口下方,7天期和可跨季的14天期品種利率則大致持穩。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程小勇對記者分析,從貨幣市場來看,市場拆借利率LIBOR和回購利率R007較2月初都有一定的回落,這意味著目前市場資金供應充裕,此前跨年期間央行克制貨幣釋放,沒有進行28天逆回購,在一定程度上在引導市場適應不斷回升的利率。 短期政策的溫和也提升了市場信心。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FICC分析師明明對記者表示,“近日債券市場情緒有所回暖,一方面是國內貨幣政策始終維持穩健操作,銀行間流動性環境較為寬松,資金利率維持平穩運行;另一方面,近期市場沒有明顯的利空發酵,反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給市場釋放出一些不確定因素;此外,股票市場、大宗商品市場下跌之下的蹺蹺板效應也有所顯現。” “3月份,隨著工業旺季來臨,企業部門資金需求增加和部分延期還貸優惠政策到期,央行又釋放一定的流動性,呵護市場和實體經濟。而國債方面,2021專項債發行尚未啟動,資金需求并不強勁,利率自然回落,這也是國債期貨反彈的原因之一。”程小勇分析,當前利率市場可能保持相對穩定,未來會溫和反彈,因此國債期貨“三連陽”可能還不能擺脫未來震蕩格局。 機構爭議階段底部 隨著去年二季度我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債市階段見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5%上升至3.2%以上。近期由于貨幣政策、經濟復蘇進程等日漸明朗,市場對于債市階段性底部的說法越來越多。 “宏觀層面來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上行的空間有限,市場經過一年調整,悲觀情緒已經基本釋放了,我們認為債券市場可能已經處于或者接近于階段性的底部。”前述交易人士對記者表示。 “我認為當前債券市場確實處于磨底階段。”明明表示,3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對通脹、出口、金融數據、經濟數據超預期增長的利空鈍化就是債熊尾部、利率頂部的特征,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3.3%被多次整固后,站在當前位置市場也沒有進一步做空的動力和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通脹、經濟基本面將在二季度遭遇拐點,貨幣政策也將更關注債務風險,廣義流動性收斂的中長期確定性利好也會逐漸顯現。當前較為一致的預期可能會導致配置盤力量加速入場。全年看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的高點就在3.3%左右。 明明認為,債券市場很可能將在二季度迎來走牛的拐點。一季度利率維持震蕩走勢,原因在于一季度是經濟數據的高點,國內經濟受到海外經濟修復影響表現為出口的持續高增,加之通脹的確定性上升,市場機構選擇保守策略。但是當前的利空因素將在二季度開始逐步轉為利多因素――海外供給修復和補庫存到一定階段后出口將逐步轉淡,通脹大概率在5月份摸高回落,而廣義流動性的收緊也會加重債務集中到期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貨幣政策將在基本面回落、廣義流動性收斂、信用風險加大等因素下邊際轉松,進而促成長債利率的下行。 不過一些市場人士并沒有這么樂觀,分歧觀點也并不罕見。 華安期貨金融期貨分析師曹曉軍對記者表示,“國內各項經濟指標穩步恢復,疫苗接種有序推進,物價水平保持穩定。經濟運行總體比較平穩。基于經濟復蘇和貨幣政策逐步收緊的判斷,債券市場可能會面臨一定壓力,也就是說,不一定是底部。” 程小勇也認為,對于當前債券市場而言,并不認為可能已經處于底部,原因在于盡管高層強調“政策不急轉彎”,但是終究是會“轉彎”,未來包括財政貼息政策退出,政府穩杠桿和地產調控加碼,信用環境還存在一定的收緊空間。如果考慮到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潛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未來利率回升還是有很大可能。 “對于中長期債券市場而言,全球利率可能已經處于長期底部,中國貨幣周期領先于歐美一年左右,提前實施了貨幣正常化。市場擔憂未來通脹上升或者經濟存在過熱風險,中長期債券市場牛市可能已經結束,市場進入熊市還需要繼續跟蹤經濟增長基本面和實際通脹的演變。”程小勇說。 美債擾動不改國內趨勢 今年以來,美債收益率持續走高,10年期美國國債名義利率從1%附近上升到1.7%,收益率走高,美債走勢是否會對國內市場形成干擾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對此,明明認為,美債收益率后續可能繼續向上突破,但對國內債市來說影響可能有限。 他表示,從貨幣政策的視角來看,一方面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近年來顯著提高,以內為主的政策思路較為明確,受到美國貨幣政策和美債利率波動的影響比較小,在出口景氣較高的情況下,內外均衡的壓力也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雖然長端美債收益率的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將縮小中美利差,但目前中美利差仍然在150bp左右,中美仍然有充足的安全墊。從外資持有國債的情況來看,美債利率上行較快的2月,外資對于中國國債仍然是大額凈增持的狀態,僅略遜于12月和1月,說明美債利率的上行暫時還未對外資流入我國形成比較明顯的沖擊。 此外,美債利率上行沖擊高估值資產、壓低風險偏好,也有利于債市避險情緒。 曹曉軍也指出,美債收益率走高,一方面是投資者對經濟回暖比較樂觀,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場對于全球貨幣政策可能逐步收緊的一種反映。國內貨幣政策相對能保持獨立性,在2020年經濟偏弱之時,中國央行并沒有大水漫灌。因此,在寬松政策退出的過程中,預計也不會帶來太大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