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1日《焦點訪談》文字版:同心篤行 共贏未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8月20日,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歷經十二載光陰,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成長為了世界電影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架起了中國和世界電影溝通合作的橋梁。疫情以來,電影行業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今年得益于政府的多項紓困政策落地,電影行業的復蘇跡象開始顯現。(《焦點訪談》 20220821 同心篤行 共贏未來) 焦點訪談:8月20日,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北京雁棲湖畔落下了帷幕。歷經十二載光陰,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成長為了世界電影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架起了中國和世界電影溝通合作的橋梁。疫情以來,電影行業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今年,得益于政府的多項紓困政策落地,電影行業的復蘇跡象開始顯現。今年的北影節有哪些亮點?又和往屆有些什么不同?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之下,舉辦這一電影盛會對電影產業有什么助推作用呢? 攜“雙奧之城”的榮耀印記,信守“不見不散”的真誠約定,8月13日到20日,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成功舉辦。昨晚,備受矚目的“天壇獎”十大獎項一一揭曉,芬蘭電影《一個不愿觀看〈泰坦尼克號〉的盲人》奪得“天壇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獎三項大獎;最佳導演獎頒給了影片《真正的家人》的導演:法比安·古爾吉特;84歲的吳彥姝憑借《媽媽!》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面對世紀疫情,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把主題定為“同心·篤行”,寓意中外影人同心協力、直面問題,共贏挑戰、篤定前行。 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說:“北京國際電影節提出來的‘同心’,需要大家‘同心’面對在熱運行后的冷思考,思考我們在這個過程之中還有些什么樣的問題。‘篤行’就是矢志不渝,走到底,大家同心度過這一段。” 影片展映是北影節觀眾參與度最高的環節。今年組委會為觀眾精選了135部優秀中外影片,既有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這樣的大師經典之作,也有《哈利·波特》和日本人氣漫畫《航海王》這樣的冒險奇幻電影;既有全球最新上映的作品,也有大量進行4K修復的老片;而對于歷年北影節的重頭戲“天壇獎”入圍作品展映,則更是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有些影片甚至一票難求。 “天壇獎”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官方競賽單元,旨在發現薈萃全球最新佳作,鼓勵電影多樣性。今年的“天壇獎”全球報名影片數量達到1450部,較去年增長63%,題材豐富,佳作云集。在展映的16部“天壇獎”入圍影片中,中國影片有4部,其中《追月》《媽媽!》為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海的盡頭是草原》《回西藏》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它們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體現困境中的關懷,冷基調、暖亮色的創作態度,就如本屆北影節的主題“同心·篤行”一樣,表達了困境下的堅持。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說:“全世界的電影都有回到生活回到現實的傾向,一方面反映我們處在現實當中所面臨的一些困境,另一方面我們更多的要通過這些敘事作品看到人性的光輝,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人性的向善。” 電影《媽媽!》聚焦國產電影少見的老年題材,講述85歲的媽媽照顧65歲阿爾茨海默病女兒的親情故事。而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則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緊要關頭,內蒙古自治區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并養育了這些孤兒,成就了一段鐫刻著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創作者將鏡頭對準生活中的平凡個體,以細膩筆觸捕捉人物內心情感,引發觀眾共鳴,也讓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現實生活。 貼近觀眾的審美需求是電影人的創作方向,而電影人也始終與觀眾一路同行。 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強說:“越是在疫情的影響下,越需要電影人推出一系列的好作品來溫暖觀眾,慰藉心靈。我們看到有大量的觀眾走進了電影院來觀看電影,這極大地鼓舞和激勵我們,電影人要好好做電影,做出好電影來回饋觀眾。” 本屆北影節,“同心·篤行”的主題不僅融入在展映的影片中,也體現在電影人面對疫情,篤定前行的行動中。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參展人員無法到達現場,主辦方大膽創新,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辦節理念,創新打造了全球第一個“元宇宙電影宮”,有效化解了北影節取消線下展會的遺憾。 新技術的應用使逛展的人數有增無減,從8月16日上線以來,“元宇宙電影宮”每天用戶增長量在2萬人左右,總瀏覽人數突破8萬人。 疫情擋不住電影人前行的腳步。為了使服務更加精準,今年的北影節線下交易也全新升級。在現場,有一個神秘的市場放映單元,全場僅限30人,只面向買方和賣方,主辦方通過放映具有商業潛質的影片點對點促成版權交易,今年組委會將對接數量增加到12部中外影片,其中不乏各大國際電影節的最新獲獎作品。 尹鴻說:“因為有一些沒有用頭部導演或者是頭部演員的一些作品,也可能非常優秀,但是在人們沒有看到影片之前是很難預判的。實際上它就給了大家提前去檢驗的機會,所以市場放映一直是電影節非常重要的一個活動,大家知道世界著名的很多導演最初都是通過電影節被發現、被關注,甚至成為世界級的導演。” 北影節不僅讓中外影人更加緊密地凝聚在一起,也給更多熱愛電影的年輕人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菅浩棟來自山西忻州的一個縣城,2012年踏入電影行業,十年里,他做過錄音師、調音師、導演,也做過編劇。他曾經在礦井下工作一年積攢電影的拍攝資金,也曾四處參展四處尋找機會。這次,3個月的時間,他的作品《夜幕將至》從853個創投項目中殺入決賽。 經過3輪激烈角逐,雖然菅浩棟最終沒能拿到出品方的投資,但是他的作品《夜幕將至》獲得項目創投“優秀制作中項目獎”。他也通過這一平臺接觸了很多投資機構、制作公司,他離自己的夢想實現更近了一步。 菅浩棟說:“我自己現在有好幾個劇本項目,能把這幾個項目在以后的時間里一部一部拍出來,這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在本屆北影節上,還有300多名擁有短片拍攝經驗的青年導演像菅浩棟一樣,他們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創作、接受培訓、吸引投資,一步步成長為電影行業的專業人才。北影節的項目創投自2012年開設以來,已累計從108個終審項目中孵化出37個作品,孵化率達到34%。 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強說:“一部電影作品從創意孵化到成片,其實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北京國際電影節設立創投平臺,來鼓勵年輕的創作者來創作,既有創意的孵化,又有專家的評估,更有投資來鼓勵年輕的創作者來創作。我認為中國的電影未來要薪火相傳,需要這種鼓勵機制、激勵機制。” 12年來,北京國際電影節已逐漸成為中外電影產業交易與綜合推介的重要平臺,也成為電影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截至目前,北京國際電影節共促進了346個重點項目洽談簽約,市場簽約金額從第一屆的27.94億元躍升至第十一屆的352.23億元,累計突破2000多億元。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余俊生說:“(未來)方向和重點我覺得是要不斷創新,要結合產業發展。我們要致力于將北京國際電影節打造成為全國電影行業的風向標,打造成中國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打造成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溝通的重要樞紐,以及人們享受電影藝術的最佳殿堂。” 面對全球疫情挑戰,中國電影市場率先復蘇。國家電影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16時38分,我國2022年暑期檔票房已經達到了73.82億元,超過了2021年暑期檔。電影市場恢復勢頭良好。成績的背后不僅是政府紓困復工政策的有力支撐,更是20年來電影產業改革的結果。“同心者,長城內外親如一家;篤行者,道路漫長終將抵達。”有20年的改革積淀,有廣泛的中外交流,我們一定會看到越來越多出自中國電影人的優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