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焦點訪談》文字版:領航中國 走創新發展之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今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14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2021年的18%以上,中國經濟成為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今日的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100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25萬美元。十年之間,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十年,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碩果累累。(《焦點訪談》 20220908 領航中國 走創新發展之路) 焦點訪談:今日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14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今日的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100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25萬美元。十年之間,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推動中國經濟這十年取得非凡成就的第一動力是什么?正是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十年,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碩果累累。 位于沈陽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們組裝測試的機器是他們研制的最新款真空潔凈機器人。它能在真空環境下工作,重復定位精度可以達到0.05mm,是半導體行業芯片制造必不可少的重要裝備。 真空潔凈機器人是新松機器人公司攻克工業機器人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最新創新成果。 新松機器人公司成立22年來,不斷攻克“卡脖子”難題,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功研制100多種機器人產品,創造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史上100多項第一,產品已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考察調研,對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表示新松公司體現了中國速度、中國水平。總書記強調,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各地考察調研,加快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總書記經常強調的重點。2020年9月,在考察調研長沙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時,總書記強調,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2021年3月,在考察調研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時,總書記強調,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 在總書記的指引下,近年來,從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到先進制造,從5G、人工智能到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從醫療器械、儀器設備到新藥疫苗研制,一批重要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有了自主核心技術支撐,中國高鐵、第三代核電、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進入全球領先行列。 在位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科研人員正在演示的是他們最新開發的激光清洗技術。 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新強說:“激光清洗可以不產生污染,且效率高,質量高,對工業升級的積極影響重大。目前正在開發的設備有超大幅面的高速鋼板的激光清洗裝備,全自動在線式輪胎模具的清洗裝備,這些項目都是國際領先的應用領域。” 華工激光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他們不斷突破超快激光器、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關鍵核心技術,研制的三十多個先進首臺套產品進入產業化示范應用。今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工激光考察。總書記強調,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馬新強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華工科技考察時,提到了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十年來公司累計投入30億元用于創新,我們將堅持以應用為牽引,不斷突破關鍵技術,形成示范效應。” 華工激光只是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涌現出的4300多家高技術企業中的一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來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考察,非常關心這里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 十年之間,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9.9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億元,規模翻了一番。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 在制造業中,裝備制造占比最大。這臺5G智能遙控純電動裝載機,代表工程機械裝備領域的最新發展方向。它是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產品,主要適用于像煤礦、隧道或者高溫、高危害的施工環境。 2021年4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了解企業改革創新、制造業發展情況。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光安說:“總書記視察柳工之后,我們進一步加強了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去年在海外市場增長70%以上,今年在去年基礎上又增長50%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說:“裝備制造業是整個國民經濟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它本身的技術含量、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經濟的技術水平、高質量的程度。” 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各地考察調研,除了關注龍頭企業自主創新,對于廣大中小企業如何自主創新,總書記也掛在心上。今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極米光電有限公司考察,他走進公司展廳和生產車間,了解企業加強自主創新、產品研發銷售等情況。總書記強調,推進科技創新,要在各領域積極培育高精尖特企業,打造更多“隱形冠軍”,形成科技創新體集群,并勉勵企業的年輕科技人才要努力奮斗。 “隱形冠軍”主要指掌握核心技術和先進工藝、在一些細分市場領域處于領先位置的中小企業。中國的隱形冠軍企業主要來自專精特新企業。十年之間,我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476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48家。這些領先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產業競爭的中堅力量。 黃群慧說:“習總書記把握了做產業生態的發展趨勢,特別大的規模企業去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努力的方向是去做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 在科技創新全鏈條上,一頭是企業,一頭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近年來,清華大學成像與智能技術實驗室通過原始創新,研制出了光電芯片、成像芯片、超級顯微儀器,站到了本領域的國際前沿。利用超級顯微儀器,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小鼠全腦皮層范圍神經活動高分辨率成像。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成像與智能技術實驗室考察,聽取實驗室理論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應用等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鼓勵自由探索,敢于質疑現有理論,勇于開拓新的方向。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計顯示,十年間,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連年增加,2021年是2012年的3.4倍。2021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27953.3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了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正推動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破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未來新征程上,面對更多不確定性,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依然需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