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12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關于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22年,31個省(區、市)夏糧、早稻和秋糧產量的總和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創下新高。這也是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從這組數據看,應該說今年糧食生產實現了逆勢奪豐收,高位再增產,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 臨近冬至,北方的冬小麥陸續進入越冬期。河南衛輝市的農戶劉建儒家今年的麥苗長勢不錯,像是鋪了一層厚厚的綠地毯。12月9日,農技人員來到劉建儒的地里現場指導,確保小麥安全越冬。 河南省衛輝市農技推廣總站站長劉廣亮:“這個苗完完全全達到了一類苗,長得比較健壯,水分已經達到接近70%了,這個墑情絕對是可以安全越冬的,不用再澆水了。” 聽到農技人員的這番話,劉建儒兩口子心里算是踏實了,回憶起去年這個時候,他倆整天擔心,晚上都睡不著覺。 去年7月,河南衛輝市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農田里的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劉建儒家種了60多畝地。洪災過后,他們一趟趟往地里跑,跟著政府搶排積水整地,緊趕慢趕把麥子種下,又因為錯過了時節,麥苗長勢不如往年。 劉廣亮:“去年12月10日測越冬苗情,三類苗達到35萬畝,70%左右,苗情基礎非常差。還有一部分‘土里捂’和‘一根針’,當時我們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不只是河南是這樣的情況,受去年秋季罕見汛情的影響,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5省的冬小麥去年普遍晚播,晚播面積達到1.1億畝,占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 小麥是重要的口糧,晚播小麥不僅讓農民著急,也可能會給全國的糧食生產帶來影響。面對多年罕見的冬小麥晚播、苗情長勢偏弱的形勢。2022年2月,小麥返青前,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全系統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小麥豐收活動。來自農業農村系統各個領域的專家們,深入11個小麥主產省區的麥田中,對種植戶進行田間指導,爭取讓弱苗盡快轉化升級為壯苗。 全國農技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一開春,我們就組織專家分區域、分苗情制訂技術掛圖,在線上組織了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同時農業農村部也派出機關干部、科技人員下沉一線,進行技術指導。” 從農業農村部到省市縣鄉,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農民群眾都在想方設法促進麥苗及時轉壯。 河南省衛輝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聶長明:“科技人員分包到342個行政村,分包到戶,‘一對一’進行輔導,用好‘一噴三防’的政策,從地力的保護,病蟲害的防治,迅速轉化苗情。” “一噴三防”是指在小麥生長期通過使用混配劑噴霧,來防病蟲害、防干熱風、防早衰,是一項有效的防災增產措施。劉建儒的地里也來了專家,下地、看苗、配藥,在農技專家的“一對一”指導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麥苗逐漸壯實起來,從三類苗轉化到二類苗。這個變化讓劉建儒半年多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看到了今年夏糧豐收的希望。 今年6月,劉建儒收下來的小麥經過稱重,去除水分、雜質,當場測算出了實際產量,畝產達到1270斤,這使得劉建儒夫婦高興不已。 人努力、政策好,經過多方努力和全周期的精細管理,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等地的晚播小麥打了“翻身仗”,闖過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治蟲等多個關口,全國夏糧實現了穩產豐收。 回望全年的糧食生產,不僅夏糧豐收不易,今年夏天,南方12省市遭遇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平均強度最強的高溫干旱,秋糧生產也遇到了“攔路虎”。 王積軍:“8月高溫干旱,有一部分中稻處在抽穗揚花期,這個時候碰到高溫干旱,對它的授粉、結實率影響比較大。” 白劍鋒是湖北襄陽的種糧大戶,今年種了2000多畝水稻。8月中旬,高溫干旱最嚴重的時候,正是水稻揚花灌漿最關鍵的時期。 湖北綠神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白建鋒:“這時候農業部門的專家來到田間技術指導,采取深灌水、灌深水、勤灌水的措施,降低田間的溫度。” 襄陽地處鄂北,年均降雨少。根據以往抗旱的經驗,白劍鋒在設備齊全的情況下,年初又新買了4臺水泵,以備不時之需,今年正好派上用場。 然而設備再齊全,還得要有水源才行。當地政府一方面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指導,另一方面還得想方設法四處協調,科學調度水資源。 湖北省襄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鋒:“首先是蓄水,今年5月份我們就收到了氣象干旱預警,發動各地將堰塘、湖泊、水庫充滿水;第二個是引水,迅速地向長江委爭取將引丹灌區的流量加大,總共調水3億多方,同時也從鄂北水資源工程爭取水,爭取到3000多萬方。” 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也加強與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溝通會商,細化安排抗高溫干旱保豐收工作。今年8月,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支持抗旱救災、重點支持中稻抗旱。受災省份也加大抗旱救災投入力度,各級財政全力安排資金支持提水調水、打井灌溉、改種補種、“一噴多促”等措施落實。 為了實施好“一噴多促”這個技術項目,襄陽市縣兩級政府籌措了3000多萬元資金,組織全市200多個社會化服務團體,參與到“一噴多促”的實施當中,共噴灑776萬畝次。 白劍鋒今年種的這2000畝水稻克服高溫干旱不利因素影響,每畝地增產達50公斤,總產量達到250多萬斤,收入330多萬元。 從全國面上看,盡管高溫干旱確實給南方秋糧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造成部分地區水稻減產。但從影響程度來看,全國稻谷平均每畝產量僅比去年減少2.3公斤,下降0.5%。 全國農技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南方中稻2億畝,我們只有11%左右是沒有灌溉條件的,還有七千多萬畝的雙季晚稻,只有5%是沒有灌溉條件的。尤其是丘陵、崗地,還有一些望天田,對這一部分地塊產量影響比較大,但是好在這一塊兒占比并不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三大糧食作物中,稻谷產量略有下降,小麥和玉米產量都有增加,玉米的播種面積雖然比去年少了381.1萬畝,但是由于單產提高較多,總產量還增加了93億斤。 在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糧食生產的數據中,變化最大的是大豆的種植面積。今年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54億畝,比去年多了2700多萬畝,每畝產量也有所增長,產量比上年增加77.8億斤,增長23.7%,總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糧食處處長項宇:“今年按照‘兩穩兩擴’目標,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立足資源條件,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大豆擴種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實現了擴面增產。” 回望全年的糧食生產,客觀來說,盡管今年局部地區的災情還是比較嚴重,但沒受災地區光熱條件好、病蟲發生輕,加之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要求,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1051.9萬畝,再加上各種政策資金的支持,實現了非災區多增產,彌補了災區損失,全年糧食再次實現豐收。 項宇:“今年糧食生產遭遇了各種風險挑戰,疫情和災情疊加,又遭遇了罕見的秋雨、秋汛、南方高溫干旱,各地各部門落實責任,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支持,還有科技服務,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廣大農民朋友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難,再次奪取了全年的糧食豐收,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這個豐收確實來之不易。” 今年,我們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北方罕見秋汛、南方嚴重高溫干旱、農資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硬是拼出來一個豐收年。在這一過程中,中央政策資金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為了應對農資價格上漲等,中央拿出400億元補貼農戶,4月份又拿出16億元補貼小麥“一噴三防”,8月份又緊急安排100億元支持南方抗旱。當糧食生產遇到困難時,中央、地方、農戶多方力量同向發力,這樣的大國“糧”策,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