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從2023年1月8日起,將新冠病毒感染管理從“乙類甲管”改為“乙類乙管”。12月以來,各地迎來感染高峰,就醫需求激增,一時間醫療機構特別是三級醫院資源緊張。那么,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面對感染人數的持續增加,怎么才能科學合理優化醫療資源的調配?患者怎么合理有序安排就醫?怎么對不同情況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呢? 連日來,新冠病毒感染速度加快,各地先后迎來感染高峰,對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后,患者數量仍然可能持續增加,要保證患者就醫需求,科學有效地對患者進行救治,就需要科學的診療體系和方案。據國家衛健委介紹,我國將依托網格化布局的醫聯體,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構建分級管理、分類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分級診療服務網絡,為患者提供系統連續的分級診療服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分級診療是我們在醫改過程當中一直大力推動的,對于分級診療我們要求是在城市以地級市為單位,在農村以縣域為單位,網格化布局醫聯體,充分發揮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的作用。通過這種分級診療,不僅僅為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以及高風險人群,同時也為其他所有需要正常醫療服務的患者分級分類提供連續的可及的醫療服務。” 所謂分級診療,是指依據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由不同級別和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按疾病種類及病情變化進行診療和轉診。而對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后,怎么為患者構建系統連續的分級診療服務網絡呢?實際上,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就印發了《以醫聯體為載體做好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方案》,《方案》提到,要加強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級分類就診轉診。對新冠病毒實行“乙類乙管”后,這個方案依然是構建相關診療網絡的重要依據。 焦雅輝:“基層(醫療機構)主要是發揮對于新冠的高風險人群的健康監測和健康管理的作用,同時二級醫院主要是提供一些人力和技術方面的指導和支持,另外二級醫院還要解決人民群眾日常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問題。三級醫院重點要保障急危重癥的患者的需求,同時對于一些高風險人群當他們出現健康狀況和病情變化的時候要開通綠色通道,要加大收治力度,所以通過分級診療,也可以有效緩解醫療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 所謂醫聯體,是以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為原則,按照網格化,根據不同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級別組建成的聯合體,包括城市的醫療集團,縣域內的醫共體、跨區域的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那么,分級診療中怎么發揮好醫聯體的作用呢?《方案》提出,要統籌現有醫療資源,以地級市、縣為單位,按照分區包片原則,規劃覆蓋轄區內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網格,每個網格內組建一個醫聯體,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 或依托現有醫聯體將轄區內所有居民納入管理。要科學統籌亞定點醫院、定點醫院和醫聯體之間的空間布局,明確高水平三級醫院作為醫聯體外部協作醫院,建立對應轉診關系,暢通雙向轉診機制。近日,在北京朝陽醫院,在床位不足的情況下,經過初診需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會被轉到相關的醫聯體醫院的床位進行救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朝陽區以我們為龍頭建立了一些醫聯體醫院,我們根據分級診療,比方說一些基礎疾病穩定的,只是有發燒,或者只是核酸陽性的我們會進行分診,需要到醫聯體醫院,不需要住院的,只是發熱、核酸陽性、基礎病穩定的,這種我們可以居家。還有一些基礎病沒問題,但是新冠加重有肺炎,這種我們自己也可以收,有的可以分流到定點醫院。” 在醫聯體為載體的診療體系下,新冠病人又怎么去分類收治呢?《方案》提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要對轄區內老年人合并基礎病等特殊人員實施健康監測,提前摸清底數,根據健康風險等級實施分級健康管理,低風險一般人群標識為綠、中風險次重點人群標識為黃、高風險重點人群標識為紅,對健康檔案為黃色、紅色的人員進行專案管理。 這幾天,青島市即墨區通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依托居民健康檔案,對在冊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分類劃分。 為加強這些重點人群的健康服務,當地還將基層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發熱診室建設納入當前重點工作,加強醫療資源統籌和醫護人員調配,確保發熱患者及時就醫。 目前,青島市依托全市34個縣域醫共體和305個服務網格,選派2900多名醫務人員下沉基層,實現基層首診、按需轉診,提高了患者救治效率。 分級診療的第一項原則就是倡導基層首診,《方案》要求,要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重點引導患者基層首診。 焦雅輝:“網格化布局醫聯體,更多的還是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跟家庭醫生建立聯系,通過基層來建立這種分級轉診的制度和機制。一方面倡導、鼓勵大家通過互聯網購藥,到零售藥店購藥,自己居家治療的方式;另外一方面倡導基層首診,基層排隊時間短,也可以開到這些發熱的藥,同時也通過這種簽約家庭醫生服務來引導這些患者先到基層進行首診或者分診。” 為了給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健康服務,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了“智慧家醫”智能系統,患者與家庭醫生簽約后,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隨時問診,醫生在線出診開藥。 目前方莊社區已簽約居民超過3萬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簽約率達98.6%,已實現簽約居民75%首診在社區。而對于非簽約居民,社區有專門的“尋醫問藥”群,對發熱、咳嗽等癥狀給予患者專門的指導。12月8日,北京市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感染者社區健康管理專家指引》。根據新的指引,為居家陽性感染者提供日常健康管理服務的任務就落在了社區全科醫生的肩上。 如果基層檢測到新冠病人病情嚴重或者將趨于嚴重發展該怎么辦呢?《方案》要求,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則應當在醫聯體牽頭醫院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及時轉診至醫聯體對應的定點醫院、三級醫院等具備相應診療能力的醫療機構。醫療機構要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診。《方案》還要求,各地要重點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開展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癥狀識別、抗原檢測、健康監測、轉診流程等培訓。 童朝暉:“基層的醫務人員還得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有識別能力,比如這些人哪些屬于高危因素,我接診以后,我覺得可能這個病人會加重,或者基礎病也會加重還是肺炎會加重,我有一個識別的能力,要及時轉診。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到了肺炎,有時候進展得很快,晚了也不行。還有就是高危指標,病人出現哪些具體指標就要往上轉診,重癥、危重癥的預警指標,高熱不退,39攝氏度以上,血氧飽和度掉到93%以下了,包括一些化驗指標,比如淋巴細胞降到1000以下了等等。早識別這些高危人群和預警指標,及時轉診,這些在未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從患者自身角度來說,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應該去醫院?去什么樣的醫院呢? 童朝暉:“身體很健康,發燒了,陽性了,可能在二級醫院,在社區中心取點藥就可以了,取完藥居家就行了;第二類有基礎疾病,年齡偏大,但基礎疾病是穩定的,常用藥家里也有,同樣是可以居家的;第三類基礎疾病是穩定,但是有新冠肺炎了,新冠病毒感染,這種可能會建議你去定點醫院;第四類新冠肺炎了,核酸陽性,同時基礎疾病不穩定,比如有心梗要放支架,有腦出血急性,或者是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需要透析,或者急腹癥需要做手術,需要生小孩等等類似的,這種情況往往建議去看三級綜合醫院,有心血管病去專科醫院都可以。” 焦雅輝:“對于一些普通新冠患者,在亞定點醫院,然后以新冠為主的重型到定點醫院,其他基礎疾病重癥的,還有所有有診療需求的,都可以根據診療的需要,到相應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去就診,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我們來實現分級分類收治。” 為有效應對新冠感染的影響,醫療衛生系統要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機制,實行分類分級的救治;調配好床位、人力、藥品等醫療資源,通過優化配置,使整個系統發揮最大的作用;特別是要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能力建設,真正使基層醫務人員變成人民群眾應對疫情的健康守門人。新冠的癥狀因人而異,作為患者,如何用藥、何時就醫、去哪就醫也要依據科學指引,根據癥狀的不同,去相應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或者是居家休養。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緩解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理性科學應對,才能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