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今天繼續“強信心,謀發展”系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在2023年這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圍繞著科技創新,各地如何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如何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如何突出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我們來聽一聽五個副省級城市的主要負責人怎么說。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更加突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要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 從一根光纖起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中國光谷”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基地和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 圍繞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目標,武漢將加快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策源地,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難題和關鍵核心技術。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武漢圍繞‘國家所需、武漢所能’,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大力推進各類科創平臺建設,加強‘卡脖子’技術攻關。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強化政策統籌銜接,發揮好政府組織作用,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武漢貢獻。” 要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集聚優勢資源合力攻關,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成都是我國西部經濟高地。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了2萬億元。為打造創新策源新高地,成都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加快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天府實驗室、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臺。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施小琳:“黨的二十大報告之中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納入到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出重大部署,我們要更加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全局,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加快科創要素的集聚,優化科創人才發展環境,更好地為國家戰略全局貢獻成都力量,同時也是以科技創新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在江蘇南京,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已經超過88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5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7%;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8萬余家,獨角獸企業17家。 南京自然的紫金山為人熟知,如今,“創新的紫金山”也正在崛起:紫金山實驗室創造了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六個全球第一”;紫金山科技城里數百家科技型企業也正在發揮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讓一個個科研成果落地成金。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創新的紫金山’支撐著南京的高質量發展,也對南京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再造帶來整體性重塑、系統性變革,也并必將催生質量之變、結構之變、效率之變、動力之變。我們將聚創新之能、集人才之勢,勇當國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使產業筋骨能夠更強勁、企業細胞能夠更活躍、科創森林更茂盛,讓古都南京煥發出不懈創新的時代動力。” 要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近年來,之江實驗室等7家省實驗室落戶浙江杭州,西湖大學、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55個“名校名院名所”項目被引入杭州。硬件方面的提升為產出更多科技成果提供了堅實保障。 為了更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杭州打算推出更多“軟服務+硬舉措”。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劉捷:“在整個平臺成果轉移轉化上面,作為政府要解決好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主要以市場企業為主體,我們做好銜接,也加大這方面的政策資金引導,把創新鏈從頭到尾全產業鏈徹底打通,把創新變成全生命周期的活動,形成閉環循環,在杭州,創新從思路一直到最后落地都有相關的政策、資金、人才保障,創新驅動真正能夠落地。” 創新驅動能夠落地,離不開科技金融融合發展的制度性安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獲批成為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以來,山東濟南全力推進各項建設工作。 目前,科創金融專營機構體系初步建立,全市設立科技支行等特色銀行機構20家、科技特色保險機構7家,科創企業貸款余額1274.7億元、同比增長16.2%。 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這說明濟南在金融服務能力上實力還是比較突出的,我們要鞏固好、利用好、發揮好這些優勢,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的生態和要素保障,進一步推動全市主導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進一步提升全市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以此來進一步推動全市的高質量發展。”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是所有創新要素中最關鍵的因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湖北省武漢市科教資源豐富。武漢擁有各類高校90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人、國家級創新平臺149個,各類人才總和304.29萬。 郭元強:“科教人才優勢是武漢的最大優勢。我們將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舉全市之力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打造‘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策源地、世界級產業創新高地、內陸開放融合創新高地、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高地’,爭創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加快把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和武漢一樣,江蘇南京有著豐富的人才資源。南京兩院院士數、“雙一流”高校和學科數、每10萬常住人口中大學生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韓立明:“如何把科教和人才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我們想要扮演好‘四種角色’,也就是當好基礎研究的組織者、創新要素的撮合者、應用場景的提供者、體制改革的推動者,潛心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形成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格局。” 科技創新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和新機制的關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依靠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潛能。 以科技創新助力,成都正在加快培育兩個萬億級、八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推動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兩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電子信息、高端能源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三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 施小琳:“進一步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以產業建圈強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協同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 讓農業強起來,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建立符合中國特色,滿足發展需求的農業農村科技現代化創新體系。 在山東濟南,科技創新正為農業注入新動能。 劉強:“2013年總書記在視察山東省農科院的時候,要求我們要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把創新驅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聚焦種業創新,目前濟南市奶牛育種相關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5%,居行業之首。” 民營經濟和數字經濟是杭州的“金名片”。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的數量連續20年排在全國城市的第一位,電子商務、云計算、大數據、視覺智能等產業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結合杭州產業特點,未來,創新驅動將為杭州帶來新動能。 劉捷:“我們把創新制勝當成一種理念、一種導向、一種文化,依靠科技創新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競爭力,增強產業鏈的韌性,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我們將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推動全市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無論在廣度、深度、速度上都呈現加速度躍升的趨勢。中國已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然而,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足等問題仍然制約著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有力支撐和引領,以人才強、科技強,支撐引領經濟強、國家強,真正發揮好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