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今天(1月20日)我們繼續《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系列節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今天去幾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看一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擁有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 一塊塊珍貴的化石里,蘊含著人類起源與演化的秘密。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是全球都在探尋答案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聚焦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關鍵問題,古脊椎所在“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物種演化策略、華夏文明探源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更新了傳統認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邁上新征程,如何貫徹二十大精神,把古生物學這個冷門學科繼續做熱、做好呢?在這個二十大精神貫徹學習會上,這里的科研人員展開了一場深入的探討。 在基礎研究中,一定要加強原創性創新,是大家的共識。要創新,技術手段的革新是關鍵之一。如何開發和運用新技術,發揮化石資源的優勢,從中破解更多的生命密碼呢?近年來,古脊椎所不斷在探索。以高精度的化石掃描CT應用為例,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項新技術就讓研究更深入了一層。 新技術、新設備對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現在,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大家都感覺遇到了一些新瓶頸。 以研究中的新需求為抓手,貫徹二十大精神,目前,相應的大數據平臺正在積極建設中。同時,古脊椎所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和自動化所,也正在進行合作攻關,自主研發更高精度的化石掃描CT,未來還將利用大科學裝置平臺,更進一步助力研究。 高水平的技術手段固然重要,但基礎研究工作往往是辛苦而枯燥的,在短時間內難以看到科研成果,坐“冷板凳”是常態。如何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80后”的研究員付巧妹國外留學后,2016年回國工作,短短幾年就創立古DNA研究實驗室,并且帶領著年輕的團隊在研究上不斷取得突破,推動我國古DNA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付巧妹告訴記者,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參會回來之后,她的信心更足了。 “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倍髨蟾鎸τ诳萍既瞬诺闹匾?,讓付巧妹和團隊更加堅定了要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的決心,現在,大家已經在著手制定新的研究計劃。 不僅要加強基礎研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也讓眾多以應用創新為導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一步堅定了研究的方向。 在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的實驗室,記者看到,這里正在進行利用海洋原生動物治理有害赤潮的實驗。藻類等生物爆發性繁殖帶來的赤潮,會導致魚蝦等海洋動物中毒死亡,不僅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影響生態,甚至威脅人體健康。 位于福建的閩江學院,以應用技術作為辦學和科研方向,面向我國東南沿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大需求,成立了海洋研究院。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以赤潮治理為發力點,最近,這個利用海洋里的游仆蟲治理赤潮的實驗,進展迅速。 聚焦應用,立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里還專門建設了海洋生物與醫藥研究中心。陳建明帶領的團隊,正在從事前沿的鯊魚納米抗體藥物研發。 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院長陳建明:“我們的生物醫藥板塊長期以來主要是歐美國家占主導,因為大家知道抗體藥物成本價格是非常高的,作為病人以及家屬承擔起來很困難。在鯊魚抗體的領域,因為本身是新興領域,我們起步還算比較早,首先想在現有基礎上先做一些進口的替代,成本能顯著降低。” 經過十多年的刻苦攻關,這個團隊已經成功研發了二十多種包括抗腫瘤、抗病毒等活性的鯊魚納米抗體。陳建明告訴記者,二十大報告的學習,讓大家的研究方向更堅定。就在記者采訪的前幾天,一項鯊魚納米抗體用于神經膠質瘤精準識別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陳建明興沖沖地向記者展示最新的成果。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如何讓科研成果盡快投入應用?最近,鯊魚抗體研究團隊正加緊走訪合作的相關制藥企業,共同解決真正投入制藥生產中面臨的新問題。 福建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佳宇:“現在大量抗體都依賴進口,中間供應鏈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的時候,直接就會影響到生產企業正常產品供應給大眾市場。我們和閩江學院合作的這個抗體已經應用在了現在的產品中,可以實現抗體國產化替代,成本也更加優化?!?/div> 開啟新征程,進行新開拓,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紛紛積極行動。 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科研人員們正在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原始創新高地。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記者的鏡頭下,這些仰望星空,專門負責“悟空”“墨子號”“夸父一號”等科學衛星的綜合運控管理“牧星人”,航天強國的步伐更加堅定。 讓老百姓用上物美價廉的清潔能源,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記者看到,立足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科研人員正積極推進能源革命。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科教興國,聚焦主業,立足本職,廣大科研教育人員,正腳踏實地踏上新征程。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趙志耘:“二十大對整個的科技創新和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下一階段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精神的過程中,我們要通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系統性統籌推進,最終是為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去塑造新的動能和新的優勢?!?/div> 剛才我們看到的幾家科研院所,不管從事的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技術,科研人員都致力于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科技前沿領域努力地探索。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需要加強原創和創新,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讓好成果及時地造福社會,更要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確保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