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網-股民首選股票評論門戶網站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2023年3月29日焦點訪談:科技點亮智慧漁業

    2023-3-30 20:44| 發布者: admin| 查看: 1619| 評論: 0

    摘要: 春暖花開,各地漁民陸續進入“春播”的黃金窗口期。農時不等人,現在是農民最忙碌的季節之一,也是漁業生產的關鍵時期。然而,傳統的“汗水漁業”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漁業的需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漁業也在不斷升級 ...
    焦點訪談:春暖花開,各地漁民陸續進入“春播”的黃金窗口期。農時不等人,現在是農民最忙碌的季節之一,也是漁業生產的關鍵時期。然而,傳統的“汗水漁業”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漁業的需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漁業也在不斷升級,更具有科技含量,漁民們正在用科技點亮智慧漁業。今天,我們就從一個小小的蟹苗說起。

    春季是蟹苗投放的關鍵時期。連日來,在江蘇省泰興市,養蟹10年的“老把式”余承波和上海海洋大學的馬旭洲正在指揮工人們緊鑼密鼓地投放蟹苗。投放前,蟹農們首先要將不合格的“老頭蟹”、殘蟹、弱蟹全部篩選出去。

    余承波投放的蟹苗可不一般,它是“江海21”中華絨螯蟹,由上海海洋大學歷時10多年時間才選育成功,可以說是科技的結晶,所以蟹農們說今年很忙,但是忙得有信心,忙得有盼頭。

    “江海21”先后獲得過中華絨螯蟹國家級良種、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而在泰興獨特的江沙水質環境里長大的“江海21”又是蟹中精品,被老饕們稱為“江沙蟹”。

    江蘇省泰興市江源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承波:“明顯的是大閘蟹的特征不一樣,腳長、肉厚、殼形小,再加上獨特的養殖環境,大閘蟹口感微甜,營養豐富。”

    雖然“江海21”如今大名鼎鼎,但是幾年前它在泰興卻推廣得十分不易。因為泰興曾經是江蘇省內最不適合養蟹的地方之一,問題恰恰就出在后來讓它名聲大噪的江沙上,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副教授馬旭洲:“因為高沙土含沙量高,滲水比較嚴重,保水性比較差,要經常往里加水,現在基本上每天要加10-20厘米水。”

    要想養好蟹,水草是關鍵。但是泰興的高沙土滲透性強,水大量流失非常不利于水草的生長,自然也就無法養好蟹了。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呢?余承波又請來了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們。

    馬旭洲:“草得施專用的肥,我們采取測水施肥,測水之后,發現缺哪個補哪個。經過3年以后,我們基本上掌握了規律,我們讓草快長,草只有快長產生的氧氣才多,而且它凈化水質好,它快長過程中吸收的氮、磷也多。”

    除了專家的現場指導,各種現代化技術、智能設備的運用也讓泰興江沙蟹實現了標準化養殖。

    余承波:“以前我們養蟹全部靠場長憑經驗來看,現在基地基本上實現了智能化,全程的水質和溶氧的監控。還有自動化提升,原來我們喂料都是人背,現在都采用無人船、無人機進行投喂,這樣大大地提高了河蟹養殖的標準化。河蟹的規格都非常勻稱,大小都差不多。”

    就這樣,依靠產學研融合發展,專家和蟹農們一路攻關,突破了高沙土養蟹的22類主要技術瓶頸,終于找到了在泰興養蟹的獨門秘籍。2020年12月,泰興江沙蟹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成為當地特產。如今,泰興江沙蟹養殖面積達33000畝,產量4000噸,已成為產值超4億元的富民產業。科技讓這片原本不適合養蟹的地方成了著名的產區,也讓當地蟹農找到了致富的金鑰匙。在這個忙碌的春季,蟹農們投放的是蟹苗,收獲的是滿滿的希望。

    就在江南的蟹農們忙著投放蟹苗時,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省漁民們即將迎來豐收。這里是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它被譽為中國的“鮑魚之鄉”,在全國出產的每三個鮑魚中,就有一個來自連江。

    “福鮑1號”是福建研發的國內首個,同時也是最大的深遠海鮑魚養殖平臺,它于4年前投入使用。鮑魚苗被放在水下這樣的籠子里,由人工投喂海帶等食物來喂養。很快,經過兩年半風浪洗禮的鮑魚即將出水上市。在“福鮑1號”上,鮑魚至少要養到兩頭鮑大小,也就是半斤以上才會出售,這樣才能保證個頭大、肉質鮮美。

    今天的喜悅來之不易。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連江漁民主要是在近海養殖鮑魚,結果由于密度過高導致水質污染、病蟲害頻發、鮑魚品質下降,這一系列問題像一塊塊大石頭壓在漁民們心上。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副縣長劉麟翔:“近年來,我們近海養殖空間開發比較飽和,在有限空間里面,生態的承載容量已經達到了極限。群眾養殖過程當中,必然會相對不太注意,為了追求單純的眼前利益,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福建中新永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永壽:“會造成產品的質量降低,因為密度太高,死亡率太高,他們投入的資金有可能連本都賺不回來。”

    于是養殖戶們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深處。他們為鮑魚選的新家在連江東洛島西南,距離海岸五公里。如果搬家成功,那么將使得養殖空間從過去的一萬公頃一下子擴大到14萬公頃。不過,想要搬家并不是那么容易,因為過去近海養殖所用的漁排并不適合深遠海。

    吳永壽:“傳統養殖模式不適合外海風浪大或者臺風,抗臺風能力差,所以我們要轉到深遠海養殖平臺。”

    于是“福鮑1號”問世了。這座海上巨無霸重約1000噸,能抵御15級臺風的肆虐。它分為三個部分,水上部分高度約8米,包括起吊裝置和浮在水面上的操作平臺;水下部分包括浮體和養殖籠。鮑魚們的“房間”分布在水深8米左右的深海里,這是確保品質的完美深度。

    4年前,連江縣決定把鮑魚養殖從近海挪到深遠海,但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搬家。深遠海養殖不僅要有堅固的平臺,還要有更高水平的養殖技術和管理能力。為此,“福鮑1號”配置了水質監測、自動增氧、遠程數據傳輸系統等設備,有了這些科技手段的加持,漁民們在岸上通過手機就可以實現智慧養殖了。

    吳永壽:“如果溶氧量降低了,我們就自動啟動供氧設備。水溫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會提前調節餌料投喂量,水溫適合的時候多喂,水溫太低的時候少喂。”

    按照傳統的養殖方式,工人在投喂鮑魚時,需要靠人力把籠子從水下費力地提升到海面上,然后再憑經驗投喂食物,既辛苦也不太科學。如今在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賦能下,漁民們養殖鮑魚有了數據支持,所以養得明明白白、輕輕松松。

    除了在平臺養殖鮑魚以外,漁民們還在“福鮑1號”周圍套養了許多海帶。這些星星點點的下面就是海帶。大量的海帶像海底森林一樣,吸收鮑魚的排泄物,凈化水質,增加周圍水體的溶氧量,因此污染大幅減少,使得鮑魚的產量、質量不斷提升。這意味著深遠海養殖模式取得成功。目前,包括“福鮑1號”在內,連江縣已經投放了“振漁1號”、“定海灣”系列、“泰漁”系列等10臺(套)深遠海養殖平臺,累計可養殖水體近16萬立方米,對于未來連江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規劃。

    通過幾年的探索,連江在科技化、產業化、品牌化方面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深遠海養殖的新模式。從漁排到大型機械化平臺,從近海到遠海、深遠海養殖模式為連江的漁業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

    劉麟翔:“通過近兩年來的探索,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信心。特別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來了要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和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進一步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走出一條深耕藍海、向海圖強的富民之路。”

    一分耕耘,一分勤勉,一分收獲。正所謂“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春天的勤奮耕耘才能換來秋天的累累碩果。不過在現代化的今天,勤勞這兩個字的內涵也和以前有所不同。漁民們不僅要勤于動手勞作,還要勤于學習創新,努力掌握科技手段,從靠經驗變為靠數據,從“汗水漁業”向“智慧漁業”轉變。可以想見,在科技和傳統的結合下,未來的漁業一定會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加可持續。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
    侃股網簡介|手機版|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