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4月29日,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這是國內首個全面恢復線下舉辦的電影節,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430多家媒體、1200多名記者前來報道,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國際性和影響力可見一斑。本屆北影節為期八天,在“天壇獎”主競賽單元、北京展映、主題論壇和助力產業發展的北京市場等九大傳統板塊的基礎上,又拓展了思路、升級了品質,不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電影的氣質和魅力,也給正在復蘇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收到了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1488部電影報名,其中外國影片占比超過80%,充分體現了北影節服務各國電影產業的國際化特點,呈現出數量增長快、風格類型多元、作品水準高的良好態勢。入圍最終評選的15部影片中,智利和阿根廷合拍的《懲罰》,剖析了女性和家庭之間的關系,并且運用了 “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最終榮獲最佳影片。中國電影《白塔之光》同樣是以家庭關系為主題,以老北京白塔寺地區為背景,探討了中國家庭傳統的延續和變遷,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在內的5個獎項。 電影節不單是參展影片的舞臺,更是影迷們的光影盛宴。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精選了180多部中外優秀影片,在27家影院集中放映。其中既有近兩年的熱門佳作,更不乏經過修復的大師經典,體現了北影節深入影迷群體,耐心培養影迷的良苦用心。 在觀影之外,很多展映影片的映后活動,更是讓影迷們有了和創作團隊直接交流的機會。 作為疫情防控轉段之后國內的第一批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在今年恢復了很多線下活動,讓行業內外的新老朋友可以久違地齊聚一堂,交流溝通,提振信心。 每個電影節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共享資源 共贏未來”為主旨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推動電影產業發展,同時發掘有潛力的電影人才。因此,北京市場項目創投也是北京國際電影節著力打造的單元,為初創和制作中的電影項目打造一個集投資、制作、營銷、宣發于一體的綜合交易平臺。在過去的12年里,創投平臺累計接收7000多個報名項目,有200多個優秀項目脫穎而出。 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共收到800多個創投項目報名,經過初審和復試的層層篩選,剩下的23個項目將會進入到最后的終審路演環節。在終審之前,電影節的培訓老師會對這23個項目進行最后的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在評委面前展示自己的項目。 他叫曾建貴,2021年,他帶著自己的原創劇本《河州》來到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投單元,獲得了優秀劇本的獎項,也得到了初期的投資。然而,由于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原因,電影兩次開機都被迫停工,到如今還有三分之一的內容沒有完成拍攝。制作經費已經見底,曾建貴把自己開民宿的收入也全投了進去,眼看電影中的兒童演員一天天長大,曾建貴明白,他必須盡快籌集資金,完成拍攝。 《河州》是一部關注曾建貴的家鄉——甘肅當地女性和兒童的電影,是一部以非職業演員為主的黑白片。帶著這部拍了一半的電影,曾建貴再次回到了北京國際電影節。他期待這個曾經讓他嶄露頭角的舞臺能夠再一次給他幫助。 經過一整天的討論和評定之后,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投獎項于4月26日晚上揭曉。最先公布的幾個獎項當中并沒有《河州》的名字。曾建貴清楚自己的電影在商業性上沒有優勢,但是他相信,北影節會給不同類型的電影同等的機會。 最終,《河州》榮獲了評委會主席推薦項目,以及優秀制作中項目兩個獎項。曾建貴也如愿以償,很快就收到了來自投資方的邀約。 三天之后,曾建貴籌集到了足夠完成拍攝的資金,回到甘肅老家開始準備拍攝事宜。用他的話說,他這一路都是依靠電影節的創投項目走過來的,他希望等電影拍完之后,能夠帶著自己的作品再次回到北影節。 除了獲獎項目之外,很多登上終審舞臺的項目也都得到了投資方的關注。比評獎更重要的,是北影節給這些年輕電影人提供了一個交流和成長的平臺。 從2011年創辦至今,北京國際電影節不但為中國電影培養了新生力量,也助力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得益于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不斷增強,產業鏈進一步完善。這種進步也體現在以《流浪地球2》《長津湖》《戰狼2》《紅海行動》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電影作品,在新技術的應用和制作能力上,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好評。未來,中國電影產業也將利用好不斷提升的制作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北京國際電影節既是影迷們的光影盛宴,也是電影人溝通交流的平臺;不僅是培育新鮮血液的搖籃,也是助推電影產業發展的加速器。而從電影市場來看,經歷疫情之后的中國電影產業也已經展現出了明顯的復蘇跡象。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總計有19部新片上映,創歷史同期的新高。截至5月3日假期結束,“五一檔”電影總票房已經突破了15億。這些數據都為中國電影產業注入了更多的信心。相信隨著市場的進一步復蘇,中國電影人也將以更多的精品創作回饋影迷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