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標志著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這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為了這勝利的一刻,197000多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今天(7月27日),我們來聽一聽志愿軍老戰士講述那段烽煙滾滾的英雄歷史。 鴨綠江,中國和朝鮮之間的界河。這座橫跨江面、連接中朝的第一座橋,也是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時走過的一座橋。1950年11月,橋體被美軍炸斷,清晰的彈痕見證著中國人民志愿軍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 白清林,96歲,入朝時,他是40軍119師355團2營機槍連副連長,23歲。 1950年的朝鮮戰場,戰局極為險惡。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初入朝的6個軍沒有一輛坦克;美陸軍一個師,師屬炮兵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而志愿軍一個師只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空中力量更是無法相比。陌生的戰場,強大的敵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40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仗。10月25日,118師沿公路兩側發起突襲,一舉殲滅南朝鮮軍闖入兩水洞的一個營。 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119師355團2營5連連長白清林:“彭德懷總司令特別高興,他說‘你們40軍第一仗殲滅敵人一個營,我們以今天為抗美援朝紀念日,這是我們40軍的光榮’。” 首戰告捷十多天后,敵人來勢洶洶,志愿軍發起了攻勢。1950年11月25日,在第二次戰役中的西線戰場,升任355團2營5連連長的白清林率部突襲蘇民洞。全連官兵一律轉換握槍姿勢,槍口朝下,隱藏于身后,走路高抬腿、輕落腳。就這樣,在夜幕中,快速行進的一個連無影無聲。在先遣班突襲美軍崗哨后,白清林指揮全連官兵火力全開,呼嘯著向前沖去,五連的行動為全團部隊進攻打開了通路。 白清林:“進去以后,一下子和他的步兵對起來,他的飛機大炮就不行了,這個仗大部分都是夜間把他打垮的。靠到一塊了,他的步兵不行,他的步兵最怕死,我們的特點是近戰、夜戰,對付他的飛機大炮。” 志愿軍的第二次戰役從11月7日至12月24日結束,歷時一個多月,這是運動戰中震驚世界的一次戰役。一場極為激烈的戰斗發生在松骨峰,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3連與蜂擁而至的敵人展開激戰,戰士們用肉搏戰和美軍糾纏。戰線消失了,兩軍打在一起,戰士們的槍被打碎了,就手握手榴彈當作武器,手榴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用牙咬。全連100多名勇士戰到最后僅剩7人,他們硬是擋住了敵人的5次攻擊。 作家魏巍在戰斗后來到現場,他含淚寫出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成為歌頌志愿軍偉大犧牲精神的經典之作。 在地面部隊與敵人拼死鏖戰的時刻,中國空軍也在迅速成長,年輕的飛行員急切地盼望著在長空與敵軍一搏。 那啟明,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12師34團飛行員。1951年,就在美國空軍在朝鮮半島上空耀武揚威的時候,挑戰者出現了。剛剛組建一年多的解放軍空軍,憑著占位快、攻擊猛、不怕死的作風,敢打猛沖,擊破了所謂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中國的戰地記者記錄了年輕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飛行員,他們是一群創造奇跡的人,那啟明正是其中一員。1952年6月,23歲的那啟明第一次參加戰斗。 那啟明:“剛過鴨綠江,就遇到敵人大機群了,到了大同江上空,地面有指揮所告訴我們團長,‘162號注意搜索,我們聽到了敵人的聲音’。團長領著我們開始轉彎搜索。” 在平壤上空轉彎時,那啟明駕駛的戰機迅速發現并鎖定了目標。那啟明果斷開炮!第一炮沒打中,再靠近,再開炮! 那啟明:“炮彈打中敵人的油箱,把油箱打著火了,大火球子,黑煙冒得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僚機劉忠勝在無線電里面喊,‘打掉了,打掉了’。” 這是那啟明擊落的第一架敵機,也是他所在的空12師在朝鮮戰場的第一個戰果。兩個月后,那啟明再次奉命起飛,返航途中,他駕駛的戰機發現了4架螺旋槳式飛機。 那啟明:“我轉到270度,正好對準他的長機,沒等修正我就開炮了,開完炮以后,我也沒想拉走,我減少坡度,結果又對準4號機了,然后我又開炮了。” 兩次射擊,被擊落的是兩架英國空軍的轟炸機。那啟明第一次射擊距離260米,第二次100米。 100米,幾秒鐘的決定性瞬間。這是志愿軍空軍最近射擊距離,也創造了空12師第一個一次空戰擊落兩架敵機的紀錄。 戰斗結束后,那啟明給家里寄了一張照片,上面這樣寫道:為了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爭取持久和平,必須貢獻自己。 在朝鮮戰場上,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面作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他們的英勇頑強、舍生忘死不斷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中,矗立著一座雕像,他堅毅的表情栩栩如生,他就是英雄黃繼光。黃繼光犧牲時,胡長哲不到20歲,英雄的事跡深深地觸動了他,他追隨英雄的腳步,加入了光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 1953年3月,胡長哲踏上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擔任16軍32師96團軍械修理所所長,他的任務是向作戰前線運送戰備物資和彈藥。陣地戰期間,敵軍用炸藥、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等密集的火力覆蓋了整個戰場,更是將志愿軍物資運輸的路線嚴密封鎖。通往陣地的山路上,灑滿了火線運輸員的鮮血,胡長哲就是這樣的運輸員之一。紀念館中的這一組雕塑呈現了當時的場景。 經歷著戰爭的殘酷,在坑道中,胡長哲拿起筆給英雄黃繼光的母親寫了一封信。從小是孤兒的胡長哲體會著一位母親在戰火中失去兒子的悲痛,他希望能給黃媽媽當兒子,為母親帶去安慰。 胡長哲:“一個月以后,我接到黃媽媽的信,當時坑道里都翻天了,‘黃媽媽的信,我要看,我要看’。” 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在信中寫道:“孩子啊,你的來信是多么親切。你克服困難的決心和為人民立功的信心是多么堅定啊,這使我多么感動。現在讓我叫你一聲親愛的孩子胡長哲吧,你高興嗎?” 信短情長,素未謀面的英雄和英雄的母親給了胡長哲一生直面生死、無畏無懼的力量。2021年,胡長哲老人把這封珍藏了67年的信,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再向心中的英雄敬一個長長的軍禮吧!你就是無數英雄兒女的化身。當上甘嶺戰役決定性反擊開始的時候,當勇士們從坑道、從山梁、從四面八方沖向山頂的時候,上甘嶺已經是這場戰爭的一個縮影。它徹底摧毀了美國軍隊的進攻意志,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三八線上。 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英國記者阿蘭·委卜寧在當天的報道中寫道:透過這位司令員臉上的微笑,你們就會知道,是中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這是渴望已久的和平,是正義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是楊根思、邱少云、孫占元、楊連弟、黃繼光等所有血灑疆場的197000多英烈用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譜寫出的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將永遠鐫刻在億萬中華兒女的心頭,而志愿軍將士們的英名,歷史也將永遠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