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今天我們繼續“康莊大道”系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觸摸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辯識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也可以漫步600多歲的故宮。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體現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說,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從國家版本館說起。 不久前,國家版本館舉行了首批版本捐贈入藏儀式。 這些社會各界捐贈的版本,包括古籍原件、精品出版物、非遺作品等實物版本和各類文獻數據庫等數字版本,他們將和原館藏2500萬件/冊版本一起流傳后世。 中國國家版本館館長劉成勇:“國家版本館收藏的版本除了出版物之外,還有甲骨簡牘、中華古籍、革命文獻、宗教文獻、方志家譜、郵票錢幣等,它們都載有中華文明印記、文化符號和文脈信息。” 燕山腳下,秦嶺之旁,良渚古城之側,嶺南鳳凰山邊,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準建成的“一總三分”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就像中華文化的“種子庫”,浩瀚的中華文明基因,在這里依托現代科技力量得以保存、賡續。 劉成勇:“版本蘊藏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脈,是記錄歷史、見證文明的‘金種子’,承載著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我們保護這些版本,就是保護中華文化的種子基因,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繼續傳承下去?!?/div> 館藏的一套《儒藏》精華篇多達282冊,近兩億字,匯聚了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儒家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海外文獻600多種,這是一項極為艱難的編纂工程。儒家思想典籍文獻浩如煙海,散布各地,千百年來,限于工程浩大,始終沒有一部完備的儒家著述全集,不能滿足文化傳承、研究利用的需要。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儒藏》工程首席專家、總編纂湯一介:“我認為自己的文化根基扎得牢固,吸收外來文化的力量也就最強。如果自己文化的根基很差,吸收外來文化的力量也不強。我們對傳統文化做很好的整理,我覺得是必要的?!?/div> 丹青著史,盛世修文,歷經二十年,數百位專家學者的聯合攻關,這部《儒藏》精華篇終于編纂而成。但是,對儒家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并沒有停下腳步。預計收書3000余冊的《儒藏》全本已經開始編纂,不久前,在山東尼山召開的世界文明論壇,更是廣泛凝聚國內外儒學研究高端資源,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臧峰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創造新文化的來源之一,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起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應世界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期待,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文脈,不僅是保護研究,還要讓文物“活起來”。 研究人員花了近一年時間,通過三維激光掃描保存下云岡石窟13窟的現狀。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現存大小窟龕252個、雕像59000余尊。它們代表了1500多年前中國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和自信。如何讓這千年瑰寶既能不懼時光侵蝕,得到最好的保護,又能讓所有人領略它的魅力?新時代的科技力量賦予了保護利用更多的可能。 云岡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監測中心副研究員員小中:“我們平臺上面有針對文物本體的,有針對文物環境的,還有部分游客量的監測,主要是為了給預防性保護提供一些量化的支撐,為保護的決策服務。” 這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浩大工程,不久的將來,59000多尊雕像都將在數字云岡計算中心實現新的永生。 在蘇州,一場關于云岡石窟的展覽里,第二十窟露天大佛的佛頭、洞窟中的造像一比一的復制呈現,讓觀眾如親臨云岡進行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怎么把巨大石窟搬出去,當時我和美工商量過這事,但是美工回答我說做一個得30年,而且做出來不一定完全一樣。” 石窟造像立體、繁雜、巨大,這給美工出了不小的難題。最終,3D打印技術讓云岡石窟“走出去”成為了現實。壯麗浪漫的第十二窟“音樂窟”,與2020年在上海展出的3D打印“音樂窟”幾乎一模一樣。 黨的十八大以來,讓文物“活起來”已經火遍全國。我們可以利用穿戴設備沉浸式體驗敦煌之美,更會驚艷于裸眼3D技術帶來的故宮視覺盛宴。千里江山畫中游也能如愿實現。 臧峰宇:“我們不僅要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而且要在實踐中更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去的表現形式,并激活它的生命力,將古今中西之爭轉換為文化古今相通與文明交流互鑒,由此更好地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div> 文物承載歷史,而城市的文化遺存,同樣是記憶,是鄉愁。 年過六旬的繆劍雄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在蘇州老城區平江路附近生活了快40年。一張由6000多張照片拼接成的平江路長卷,是繆劍雄十年前留下的平江記憶。一幅幅畫面,記錄著當時街巷的風貌與生活的風情。 平江路歷史街區位于蘇州古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這里水陸并行、河街相鄰,街道布局至今都與宋代的《平江圖》基本一致,可以說是蘇州古城的縮影。十多年過去,繆劍雄照片中的老平江,骨架未變,肌理卻越來越健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老街巷里的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了,破敗的老宅也在逐漸騰退更新,煥發新的活力,游人雖然多起來,這里也成了網紅地,但原有的古韻和生活氣息依然留存。 事實上,現代化進程加速的這十年,要做到古今交融、文脈仍存、風貌依舊,并非易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于蘇州姑蘇區來說,首先,就是要摸清需保護的建筑、文物的家底。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故居的宅子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這兩天,居住在此的顧頡剛先生的長孫顧行健和老伴正忙著搬家。前段時間,這套宅子經過了一次深入詳細的“體檢”。“體檢”被稱為“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工作人員就像做CT掃描一樣,把宅子的里里外外、犄角旮旯全部記錄在案。 蘇州市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主要是想弄清楚古城里有哪些寶貝,保護什么,為未來的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提供數據支撐?!?/div> 經過鑒定,這套宅子具備保護價值,但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在文物部門監管下,老宅的修復工程即將進行。 如今,姑蘇區“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的老城保護項目已經開啟了近三年,從建筑測繪、現狀普查到口述式記錄,許多老宅、院落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案。未來,古城內的54個街坊、14.2平方公里內的房屋、古井、橋梁等每一個組成古城的“細胞”都將留下詳細的“體檢報告”,并進行數字化保存,為之后的修復留下依據。 傳統建筑保留了古韻,然而,鄉愁還是要靠生活在這里的人。大量經過騰退、修復的老宅如何能夠恢復生機?答案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大儒巷38號原本是一處元代寺廟遺址,早已破敗,今年上半年,院子經過了修繕提升。繼續作為寺廟封閉管理,還是改造成為別的空間對外開放?姑蘇區政府結合周邊居民需求,在不損害院子原來架構的前提下,決定將它打造成蘇州市特色文化空間對外開放。 在嚴格的監管下,不少老宅都通過活化利用,既保持了主體風貌,又吸納了新的現代元素,煥發了新生。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如今的平江路,城市即景區,旅游即生活,老街居民的江南慢生活、人間煙火氣、古樸卻又現代的老宅、潮流時尚的商業,交織在一起,古老卻又彰顯著活力。 臧峰宇:“中國式現代化深層次體現為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和中國人的現代化,將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經濟發展的活力結合起來,匯聚了現代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