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10月26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飛船再次在長征2號F火箭的托舉下一飛沖天。就在今天傍晚,神舟十七號飛船已經跟中國空間站成功對接,神舟十七號乘組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三位航天員即將進入核心艙,和神舟十六號乘組會師,開始新的太空駐留。20年前,也是在金秋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當時神舟五號在太空飛行了21小時23分鐘。20年后的今天,中國載人航天已經實現了航天員在軌長達半年的駐留。這背后,是中國航天人對人類如何在太空中更好生活和工作的不斷探索。 10月26日上午,神舟飛船再次順利升空,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已經開始他們的太空之旅。從2003到2023年,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七號,12次載人飛行,32人次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載人航天不斷突破著自己的紀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20年了,我們有變的有不變的,對航天來講,不變的是初心,變的是很多工程的發展。” 從單人單天到多人多天,從天地往返到長期駐留,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運行,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任務也越來越多,曾經在2021年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如今第二次出差空間站的湯洪波深有感觸。 航天員湯洪波:“最長的一天工作了17個小時,而且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精力,一點都不能出錯。” 盡管工作強度有所增加,航天員的狀態并沒有受影響。從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返回地球,時隔兩年,48歲的湯洪波乘坐神舟十七號飛船再次進入太空家園,他成為了兩度飛天間隔時間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在這背后,不僅有航天員在地面的科學恢復訓練,也有科研人員探索太空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后,不斷為他們織密的防護網。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我們怎么樣從生理角度和臨床角度去認識失重以及航天飛行對人的影響,幫助我們更好去做失重防護的方案,加深對人、對生命現象本質的認識、理解和考慮,怎么樣利用太空資源為人的健康服務。” 進入空間站階段,每名出差太空的航天員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就是利用空間站里的鍛煉“三大件”——太空跑臺、太空自行車和抗阻訓練器,與太空環境帶來的影響做對抗。這些鍛煉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在太空盡可能保持骨肌系統的正常。 在空間站建設之前,研究人員只能通過航天員升空前和返回后的身體檢查對比才能了解人體骨肌系統在太空的變化。進入空間站階段后,研究人員得到了越來越豐富的數據,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比如,神十六航天員在軌就用上了專門的骨丟失對抗儀,戴上它可以刺激骨的生長。 中國空間站進入運營期后,航天員的工作強度越來越大,怎么讓鍛煉、工作兩不誤,研究人員結合任務特點不斷為他們設計新的工具,供航天員在軌試驗,仿生黏附鞋就是其中之一。 神十六航天員嘗試的這款黏附鞋還在實驗階段,需要光滑的平面才能產生較大的吸力,將來,地面研究人員希望把它升級成能夠在空間站艙內壁行走的黏附鞋,讓航天員在艙內活動時能隨時鍛煉。多樣化的骨肌防護裝備和科學的防護體系、全面的營養保證,不僅能有效減少失重對身體的影響,也能在航天員返回地面后,幫助他們更快恢復身體各項機能,盡快再返太空。 在中國空間站建設期間,已經開展了49項航天醫學創新性實驗。除了保證航天員強健的體魄,也要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神十七航天員在出發前也提到了這一點。如何讓航天員在最長半年的太空生活保證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認知能力也是他們在太空工作最受關注的能力之一。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王春慧:“我們通常說,認知能力泛指大腦對信息加工相關的能力,記憶、觀察、決策等。航天員在天上完成的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認知能力支持。” 要準確測試一個人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反應速度等是一項要求很高的工作,為此,研究人員專門為航天員設計了一系列“小游戲”,測試他們在太空里的認知能力。 這些“小游戲”一共有幾十項,看起來似乎不復雜,但都是地面研究人員深入分析后專門開發的,為航天員安全高效地完成各類任務提供支持。比如完成交會對接任務時要在三維空間里對準方向,因此他們還要“加測”專門的三維空間題。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研究員田雨:“在太空中,航天器是在三維空間,判斷姿態偏差十分重要,航天員要確定自己是平視目標飛行器還是抬頭看、低頭看的狀態,這就需要想象自己是從哪個視角觀察,所以我們抽象出一些三維圖案,把它放到一個空間中,然后讓航天員去判斷是從哪個視點觀察的。” 從神舟九號任務開始,這些檢測“小游戲”就已經成為航天員在軌試驗的一部分,到現在為止,在我國航天員在太空出差時,與任務相關的認知能力都沒有發現明顯的變化,但是地面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了大腦在微重力環境下的一些動作控制發生了變化,這將對今后更加復雜的太空任務設計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要在浩瀚太空度過忙碌的半年,升空前,神舟十七號的航天員們還分別準備了一些私人物品帶上太空,兩位第一次進駐空間站的航天員都選擇了與家人有關的小物件,指令長湯洪波更中意一些小植物。 事實上,就在他們升空之前,從神舟十六號乘組開始,太空工作清單里已經多了一項“太空菜農”的任務,問天艙內,航天員第一次擁有了兩個太空菜園,一個立在桌子上,一個吊在空中。而在地面,還有一套一模一樣的裝置和太空同步種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環控生保室主任卞強:“我們這個和天上太空菜園一模一樣,與天上同步進行植物栽培、澆灌、間苗等一系列活動,就是要對比天上和地上植物生長狀態和長勢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太空菜園不僅增加了植物種植的數量,科技含量也提升了,種植的土壤是植物秸稈制成的再生材料,配備的LED燈可以增加光照、促進生長,航天員還可以一鍵澆水,方便省事。除了生菜之外,研究人員還為他們帶了不少其他種子。 既能吃到“新鮮”蔬菜,閑暇時間又能照料菜園調節心情,航天員們對菜農的工作都很喜歡,隨著神舟十七號航天員的到來,這項工作還將繼續。而隨著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不斷走遠,太空菜園也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參與到整個環境的循環中去。 卞強:“植物可以光合作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變成氧氣,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凈化水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要上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環境,研究植物對環境的貢獻。有朝一日,在更遙遠的太空、更遙遠的基地,我們要實現食物的再生。” 接下來,神舟十七號乘組將繼續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在各個航天員乘組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動下,中國人在太空的腳步還將繼續向深空邁進。飛天20年后,月球將是我們的下一個目標。 2022年,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經全面啟動,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并且在太空中走得更遠。在這背后,是中國人對太空生活和工作規律一點點的摸索和經驗的積累,隨著神舟十七號乘組進入空間站,國家太空實驗室又將開始更多科學實驗和試驗,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