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網-股民首選股票評論門戶網站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2023年10月27日焦點訪談:深耕科技沃土 培植智慧農業

    2023-10-28 14:30| 發布者: admin| 查看: 1760| 評論: 0

    摘要: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技術引領,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才能不斷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這三個地方如何因地制宜,來實現傳 ...
    焦點訪談:我們繼續來關注中宣部組織多家媒體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活動。在黑龍江、陜西、新疆這三個地方,農業都是當地的主產業之一。“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技術引領,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才能不斷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這三個地方如何因地制宜,來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蛻變的呢?來看記者的現場調研。

    金秋十月,黑龍江北大荒集團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水稻,迎來了大豐收。

    北大荒集團八五六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田滿秋:“我家今年種了470畝地,一畝地比去年多打了30多斤糧,最主要增產是因為夏天用了變量施肥。”

    什么叫做變量施肥?田滿秋家土地的肥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上個月水稻收割前,記者用搭載著高光譜成像儀的遙感飛機給田滿秋家的稻田做了“全身CT”。

    北大荒集團八五六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生產部高級主管徐克江:“我們以衛星遙感數據為數據源,結合低空無人機的遙感,還有地面人員的采樣,還有田間布設的傳感器采集田間的數據,形成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體系。”

    太空衛星、低空飛機、田間傳感器、土壤樣本,這諸多秘密武器共同形成了稻田的天、空、地立體信息,再參考此前歷史數據等綜合分析,技術人員就可以根據水稻不同的生長時期,為每個地塊量身打造施肥處方圖。

    糧食要豐產,耕地最關鍵。作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1.56億畝黑土地是黑龍江豐產的“命根子”。但是近年來,黑土地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此前采用的傳統施肥方式,整塊地均勻用力,時間也是憑經驗判斷。但一整塊地里面不同小區域的土壤肥力卻不盡相同,不同生長階段農作物的饑餓程度也不同。施肥少怕農作物“吃不飽”,施肥過多不僅浪費也會傷害黑土地。如何施肥更加科學合理?必須要技術創新。

    事實上,肥力變瘦、土層變薄、土質變硬已經成為我國黑土地保護亟待解決的普遍問題。針對各地相關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黑龍江省面向全國整合資源,于2021年組建了由54名全國頂尖專家組成的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護站站長馬云橋:“下設了4個專項組,一個是耕地質量提升專項組,還有農田建設專項組,還有耕地生態保護專項組,第四個是監測評價專項組。”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是54名專家組成員之一。今年,他帶領的團隊和北大荒農場合作,研發推廣在水稻田中進行變量施肥的新技術。在農場的指揮中心,來自中科院的科研人員給記者演示了今年夏管期間,無人機變量施肥作業的影像,變量施肥處方圖可以精確顯示每個小單元地塊作物的“饑餓”程度。神奇的是把處方圖搭載在無人機等智能農機上,農機就能自動實現精準施肥。

    正是因為這個新技術,田滿秋等種植戶家的水稻田有了更精準的施肥方案。   

    除了變量施肥,聚焦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問題,黑龍江通過與專家組共同合作,還研發了以秸稈粉碎、有機肥深混還田等技術為核心的“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為主的“三江模式”。如今,這兩個模式已經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

    金秋也是新疆瓜果蔬菜成熟的季節。在昌吉州,收番茄是最大的農活之一。自走式番茄采摘機從采摘、分離到裝車、割秧一條龍作業,干活又快又麻利。現代化的高效農業,機械化是支撐。現在,在昌吉州,不僅是番茄,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從犁地、播種、田管到收獲等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都已經達到100%。為什么在當地,智能化的農機成了種地的“主角”呢? 

    新疆昌吉州農業農村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柯曉濤告訴記者,為了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從2012年以來,昌吉州在國家和自治區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每年還增加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推廣新農機的應用。

    柯曉濤:“每一個新機械出來,價格都很高,通過財政資金的引領起到指揮棒的作用。我們也是有意識地補貼一些高科技的、現代化的、信息化的、作業質量好的機具,來進行累加補貼。目前形成我州在機械化方面走在了全疆的前列。”

    除了農機補貼,昌吉州大力推進的農藝與農機融合,對農業機械化推廣也至關重要。那么,什么是農藝與農機融合呢?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科研與國際合作處副處長王占彪告訴記者,以棉花為例,過去主要是手采,因此作物形狀、種植行距等,都沒有考慮適應機械化操作,剛開始使用采棉機,經常出現采不凈的情況。現在要大規模推廣機械化,在種植品種、耕種模式上都要調整。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國農科院的支持下,2017年,在昌吉州掛牌成立了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業研究中心,它的任務之一就是為農業機械化提供科技支撐。現在昌吉廣為種植、更適應機械化耕作的機采棉就是這里研發的。

    王占彪:“我們選育新品種,配套優化栽培技術,優化種植模式,把這些技術和產品進行集成、創新、組裝來進行示范推廣。”

    目前,昌吉州七個縣市全部入選國家級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農業機械化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在農業生產中,畜牧業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是我國最大的奶山羊生產基地。在陜西隴縣的一家奶山羊養殖企業,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團隊正給一只準備做種羊的奶山羊采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曹斌云:“從羊身上采集的血液,經過雙基因選育技術,可以精準知道這頭羊含不含優質高產基因。”

    曹斌云是陜西省奶山羊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專家。他告訴記者,良種是奶山羊產業發展的“芯片”,陜西奶山羊養殖歷史悠久,但近些年,卻面臨著遺傳資源單一、品種退化帶來的大問題。

    為改善種群、加強良種繁育,當地花高價從國外進口產奶周期長、產量高的新羊種。但這些進口羊到底有沒有高產遺傳基因,能不能做種羊,此前沒有明確的關于良種鑒定的相應技術標準,當地很多養殖戶只能憑經驗。羊進口后,配種、生育后代、產奶量觀察,才能最終判定,周期長,花費也大。

    要實現大規模精準選育,必須要有明確的良種鑒定技術標準。事實上,不僅是奶山羊的良種選育不同于相對成熟的牛乳產業。在我國,羊乳產業近些年才發展起來,包括奶山羊養殖、羊乳加工等,都沒有相關國標。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和產業化,近幾年,陜西省決定推動通過技術研發創新,實現奶山羊全產業鏈標準化。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任步學:“要制定標準,通過標準來規范產業發展,這樣也有利于高質量發展。”

    為了制定良種鑒定標準,2017年,陜西省農業農村廳依托曹斌云教授帶領的奶羊產業技術創新團隊,聯合全國多家科研院所和陜西省相關重點企業,進行良種選育的科技攻關。2021年,通過運用基因檢測等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曹斌云團隊研發出了雙基因良種選育種羊的辦法,進而提煉出了相應的地方技術標準。

    截至目前,陜西先后出臺了包括良種鑒定在內的11個奶山羊養殖技術標準和6個羊乳加工技術標準,涵蓋了奶山羊產業鏈全程。產業標準化極大促進了產業發展,現在陜西省奶山羊良種規模、存欄數、羊奶產量、羊奶加工能力等七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羊乳制品更是占到了國產市場份額的85%。奶山羊全產業鏈產值為467億元,帶動農民年增收32億元。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林萬龍:“我們的人口規模巨大,我們的農業資源非常有限,怎么能夠滿足我們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追求?有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產出,這個里面的核心一定是科技。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朝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來奮進,一定要走科技興農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無論是黑土地的保護、大規模機械化的收割,還是奶山羊的良種繁育,都離不開科技的加持。科技層面不斷攻關,政策層面不斷加大力度,我們就能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進入田間地頭、農家庭院,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
    侃股網簡介|手機版|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