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面臨不確定因素增多,給部分群眾的就業、收入等方面帶來一定影響。今年我國糧食收成如何?脫貧群眾會不會返貧?重點人群的就業如何保障?房子能不能夠入住?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針對這些問題,相關部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又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回答。 眼下,我國秋糧收獲進入收尾階段。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先后遭遇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災害,很多人擔心糧食會不會減產。 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目前看,全年糧食有望再奪豐收、繼續增產,大家可以放心。糧食產量將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唐仁健表示,今年我國部分地區災情較重,但仍實現豐收,首先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夯實了豐收基礎。各地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千方百計穩定糧食面積,全國面上增產彌補了局部點上損失。農業農村部今年啟動了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統籌整合200多億元,重點在100個大豆、200個玉米主產縣推進。以往很多品種在試驗示范指揮田里的單產很高,但一到大田里就下來一大截,今年這一情況大大改觀。 唐仁健:“針對這種差距,我們從耕、種、管、收、地、種、肥、藥全領域、全環節查找短板弱項,針對性地拿出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良機,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專家測算,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了73%以上,這項工作有效對沖了災害的影響。”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全力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農業農村發展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序推進。前三季度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繼續增長,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帶動農民收入實際增長7.3%,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快2.6個百分點。 這里是地處金沙江畔的云南省楚雄州永仁縣,4萬多畝高原晚熟芒果陸續成熟。脫貧群眾李平夫婦倆在這個芒果基地務工已經5年了。 2019年底脫貧摘帽后,當地創新搭建了“幸福里”社區平臺,建立信息庫,根據企業需求上門提供“管家式”“訂單式”用工保障,助力脫貧群眾增收。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進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從發現返貧風險到識別認定再到實施幫扶,一般不超過1個月。目前,63.5%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余均落實了幫扶措施。 唐仁健:“突出抓好產業就業幫扶,推動銜接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超過60%。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到3297萬人,超額完成3000萬人的年度任務。去年,脫貧人口收入同比增長14.3%。”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我國經濟運行面臨不確定因素增多,就業形勢備受關注。“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是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新要求。今年1—9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022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5%。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基本穩定、持續好轉,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繼續增加,3297萬脫貧人口實現務工增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曉萍:“黨中央、國務院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各方面加力推進,廣大企業家和勞動者努力進取,為就業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關鍵所在。在宏觀政策層面,我國財政部門出臺、完善相關政策,為經營主體減輕負擔。1—8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1.15萬億元,激發企業活力,提振市場信心。 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財政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組織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聚焦民生保障兜底線、增福祉,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支持企業減負穩崗,幫助重點群體就業創業。” 經營主體負擔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崗位。今年,我國出臺一系列穩就業政策措施,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王曉萍:“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經濟發展。國務院及早明確了今明兩年到期階段性政策后續安排,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恢復和擴大消費等方面推出一批有效舉措,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經濟社會發展就業帶動力不斷增強。” 今年以來,各級政府直接支持就業創業的各類資金超過2000億元。各級人社部門持續打造“大數據+鐵腳板”的就業服務模式,“春風行動”等就業服務活動高頻率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規模超過1300萬人次。 姜林欣是蘇州一家醫療器械貿易公司的銷售經理,今年大學畢業的他,入職剛滿3個月,工作十分充實。半年前,他也是求職大軍中的一員。就在姜林欣為工作發愁時,他所在的玉蘭社區就業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給他打來了電話。 江蘇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形成了從省級到村、社區互通共享的模式,方便求職者通過網絡進行供需匹配、人崗對接。針對姜林欣的情況,服務站給他推薦了相應的技能培訓課程,最終,姜林欣順利就業。 隨著就業援助制度不斷健全,城鄉困難群眾就業得到積極保障。王曉萍表示,下一步人社部門將加快構建部門協同、系統聯動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推動就業局勢持續好轉。 王曉萍:“從走勢看,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將持續鞏固,穩就業積極因素不斷累積,我們對保持就業局勢穩定充滿信心。與此同時,市場崗位需求總量雖然多于求職人數,但與老百姓對工作收入、社會保障、穩定發展等方面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我們將繼續為之努力奮斗,全力確保就業目標任務完成。” 除了就業,住房也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房地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去年到今年,從部門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穩定房地產的優化政策。從現在實施的初步情況來看,積極的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今年以來,金融部門從供需兩端綜合施策,出臺了多項金融政策,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加快構建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下調惠及5000萬戶家庭、1.5億人,每年節省居民家庭利息支出約1700億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從數據上看,‘認房不認貸’、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措施起到了積極的效果,1—10月份,一手房交易雖然下降,但二手房的交易上升,一、二手房合起來同比實現了正增長。” 倪虹介紹,當前各地“保交樓”工作在扎實推進,也帶動了全國房屋竣工面積的同比正增長接近20%,這也反映出了各地政府幫助房地產企業紓困見到了效果。 倪虹:“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促進金融和房地產良性循環。那么在新的模式下,房地產企業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現在要拼的是高質量、新科技和好服務,誰能為群眾建設好房子,誰能給群眾提供好的服務,誰就會有市場,誰就會有發展。”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城中村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能夠改善居住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11月8日上午,河南鄭州市7個城中村改造項目集中開工。這次集中開工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將城中村改造與房地產市場調控、保交樓、征收安置問題、整改等有機結合,主要是前期已經拆遷正在實施的拆除新建的項目,共建設安置用房約163.8萬平方米,總投資127.12億元,2026年底完成建設。 除了城中村改造,今年中央還作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現在已逐步推開落實。倪虹介紹,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應體系、重構市場和保障關系的重大改革。 倪虹:“這項改革重點是拓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最終目的是能夠實現政府保障群眾的基本需求,市場滿足群眾多層次的住房需求,建立起租購并舉的住房新制度。城市的黨委和政府要擔負起主體責任,解決好群眾的住房問題,尤其是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問題,讓他們能夠放開手腳,為美好的生活去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從采訪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和政府仍然把“保民生”作為重要的任務,拿出真金白銀、真招實招,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盡力滿足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需要。風雨同舟、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