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糧安天下,糧穩社稷。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先后遭遇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災害,很多人擔心糧食會不會減產?眼下秋收基本結束,盡管統計數據還沒有最終出來,但是據判斷,今年秋糧仍將是一個增產季,這也將是我國連續第二十個豐收年。那么,今年秋糧的豐收是怎么來的呢? 目前,我國秋糧收獲已進入掃尾階段,綜合專家田間測產和多個部門單位預測研判,今年秋糧增產已沒有懸念。 一方面是局部受災,一方面是有望創歷史新高,這成果來之不易。此前,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我國又啟動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農業農村部開展了今年糧食生產的頭號工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這也是我國農業部門首次開展這一行動。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糧食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項宇:“現在,糧食生產的情況是在專家田、試驗示范田都有高產典型,但是大田的單產水平并不高,我們今年是以增加種植密度為切入點,選擇100個大豆重點縣和200個玉米重點縣,整建制推進大面積單產提高。” 黑龍江省依安縣就是這300個重點縣之一,耕地面積達到430萬畝。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在當地成效如何呢? 記者采訪時,依安縣安樂村的玉米地正好到了收獲期,大型收割機在農田里忙個不停。今年,村里第一次采用了大壟雙行的密植技術。大壟雙行是密植農作物的一種方式,也是今年糧食增收的秘密武器。它指的是在每條壟上種植兩行作物,從而達到密植的效果。 通過增加密度來提高產量,這方法聽上去并不高深,但是過去為什么難以做到呢? 一開始,村里種田的“老把式”楊君對這種方法也是疑惑重重。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新興鎮安樂村黨支部書記李彥杰:“過去土地連不到一起,得有大型機械,有好的播種機,在1.1米寬的大壟上,從整地、起壟,要求標準非常高,才能達到增產效果。”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軍:“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組織化程度低,農戶大多零散經營,一些先進的技術、科技賦能不充分,大型機械得不到很好應用。” 為了解決糧食增收的瓶頸,從今年開始,當地創新了農業經營模式,通過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社,打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合作社推舉當地的能人擔任理事長,由村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監事長,村民自愿以自家的承包地經營權入股。 安樂村共有262戶村民自愿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加入了合作社,經營面積達到了1.34萬畝。初步解決了適度規模經營的難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在安樂村,記者看到了一份土地經營的支出明細表。 李彥杰:“所有的投入都在這個表里,每畝地100斤肥,用了175.1元,這一項上節約每畝地就達到20元,種子、化肥、農藥、全程耕種機械費用,全下來每畝地要省150元左右。” 支出明細表里降低的成本背后是當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當地成立了縣級為農服務中心以及15個鄉級為農服務中心、149個村級為農服務站,負責農資訂購、農機調配、農技指導等工作,實現了從種到賣的全流程、全要素服務。 在成本降低的同時,較大規模推進合作經營在當地也是第一次,也面臨不小的風險。糧食的種植和經營全程由合作社來進行,如果出現管理不善或者其他人為因素,糧食豐收也難以保障。 如何降低合作社生產經營的風險,確保豐收和增產?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當地建立起網格化管理、農技專家指導、農機作業質量標準等制度,保證資金安全運行,維護村民合法權益。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新興鎮黨委書記李佰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風險清單涉及到29項,包括春耕階段、生產階段、管理、收獲、整地總共6個大方面。比如在農機代耕主體選擇上,具體負責部門縣農機總站,在選擇上要充分考核資質、代耕能力,然后才能確認進入平臺。” 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但糧食經營的收益仍然屬于農戶。今年秋收,依安縣由合作社經營的地塊玉米畝產達到了1670斤,平均增產280多斤,大豆地塊畝產412斤,平均增產70斤。一算賬,楊君發現,同樣是自家的50畝地,產量和收益都比往年增加不少。 今年,依安縣加入合作社的土地有18萬畝,帶動玉米產量增加2144萬斤,大豆產量增加642萬斤。新型經營體系與作物密植的技術融合到一起,成為當地增產的密碼。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副縣長劉峰:“最終我們達到規模經營這幾個要素,包括土地、人力、機械,能夠達到最好的搭配狀態,合理化運營,并且使適度的規模經營能達到最佳收益,同時為國家提出的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工程作出我們的貢獻。” 一年來,為了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工程,中央財政投入了近200億元,農業部門實施了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良機“五良”綜合性解決方案。專家測算,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豐收的貢獻達到73%,對實現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東北的農民老楊享受著豐收的喜悅時,湖南的種糧大戶潘寶童也在經歷著一次考試。眼下,南方的水稻秋收也進入尾聲,在湖南省汨羅市石橋村,工作人員正在對一片今年新改的高標準農田現場測產。 承包這片農田的大戶叫潘寶童,而這片農田也是他參與改造的。今年春天,湖南汨羅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籌資1.9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6萬多畝。一些種糧大戶自籌資金參與投資成為改田的主體,實行“誰改誰種誰管護”。當時《焦點訪談》節目報道了潘寶童等人改田的故事,那時秋天收成如何還是個未知數。測產結果一出來,他心中揣了一整年的石頭落了地。 從去年10月開始,參與投資改田的種糧大戶和當地政府一起克服了貸款關、改田關、種植技術關等多項難關。在他們改田過程中,還遭遇了一個意外難題。小田改成大田后,原本小田田埂上的弱電電桿杵在了大田中間,成為了機械化作業的障礙,如何處理難倒了大家。8月份,湖南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明確了弱電線改造的職責分工、資金管理等。目前,汨羅已完成遷移弱電電桿2000多根,大型農機能夠順利開進田間作業,種糧效率大幅提高。 在秋糧生產的關鍵時期,中央專門安排了24億元資金用于“一噴多促”,對于秋糧穩產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由于田塊分散,水稻長勢不一,無人機噴灑葉面肥這項技術在汨羅推廣起來并不順利,現在,平展寬闊的農田讓這項技術更見成效。 湖南汨羅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萬齊:“噴灑葉面肥可以促進晚稻的穩苗增長,及時結穗,提升結實率,從而達到提高糧食單產的目的,預計每畝可增產50斤。” 在當地村支書看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了村里的灌排設施,為以后長久的豐收奠定了基礎。 今年,全國的秋糧面積達到13.1億畝,比去年增加700多萬畝,奠定了豐收的基礎。今年,我國新建高標準農田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農田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人努力,天幫忙。總體看來,今年我國糧食生產雖然局部災害較重,但多數主產區雨水調和、光熱充足,全國面上增產彌補了局部點上損失,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再次將糧食安全牢牢地攥在我們自己手中。 項宇:“總書記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各地按照心懷國之大者要求,特別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各級黨委政府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今年我們能夠打贏秋糧豐收這場硬仗,是各地各部門力量集聚和各種項目資金資源集中的綜合結果,保障了防災減災有效應對以及各項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為糧食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的糧食生產如何實現持續增產、尋求新的突破?節目中我們看到,一方面在黨政同責的要求下,各地加大了對糧食安全的投入和重視;另一方面,創新也是一大法寶。無論是農業技術的更新、農業經營體系的整合、高標準農田的改造維護都離不開“創新”二字。緊緊抓住創新,我國才能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真正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