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今年是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連續第六年進行調整,這次調整共新增藥品126種,其中,有121個藥品通過談判或者是競價方式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為歷年來最多的一次,平均降價幅度達到了61.7%。涵蓋慢性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領域,大量的新機制、新靶點藥物被納入了目錄范圍。從常見病到罕見病,從有藥可用到有藥可選,今年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有哪些亮點和特點呢? 這是今年11月國家醫保談判的現場,這場談判的藥品是一款治療糖尿病的國產創新藥——“多格列艾汀片”,區別于以往醫保目錄內治療糖尿病的藥品,它是一款作用于新靶點的全球首創新藥,開辟的是一條“新賽道”,而這,正是我們國家新藥研發需要發力的方向。 推動國產創新藥的發展,讓更多的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正是本次國家醫保談判的一個著力點。 每一款新藥的誕生,從實驗室到上市需要經歷基礎研究、臨床試驗、工藝驗證、上市注冊、審評審批等十幾道環節,可謂“十年磨一劍”。 對于醫藥企業來說,13.5億參保人的用藥需求是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的最大吸引力。而對于醫保方來講,“以量換價”,用巨大市場換來藥品降價惠及百姓,是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的初衷。 所以在現場,談判的核心是價格,談判的焦點也是價格。 對于談判專家來說,要讓更多的新藥好藥進入醫保,又要考慮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常見病、慢性病的用藥群體大,醫保基金支付的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在前期,醫保局與企業深入溝通,引導企業合理預期,目的就是為了讓談判更加順暢,讓藥品的創新合理地體現在價格上。 為了給首創新藥更多的機會,專家將原本計劃半小時的談判延長到45分鐘。藥企代表3次離場、4次出價,雙方經過多輪磋商,談判最終達成。 與往年相比,企業的初次報價更加精準,談判少了火藥味。但是,新增藥品的競爭力更強了,很多原研藥,甚至是全球首創新藥通過談判進入了醫保目錄。 而今年醫保國談釋放出的信號就是鼓勵創新藥,鼓勵創新企業。 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組談判專家李旭日:“就是一些創新藥品能夠通過談判及時進入到臨床使用,進入醫保支付以后也是能夠快速占領市場,鼓勵醫藥機構加大力度去研發創新的藥品,有更多的好藥能夠出現在市場上。” 醫保基金是參保群眾的“保命錢”,要讓每一分錢花得更值。無論動態調整的規則如何改變,“保基本”的原則始終不變。它決定著基本盤,更決定著多數百姓的醫療保障,是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的重要考量。 在今年的目錄調整中,慢性病、常見病的用藥達到84個,占目錄調入藥品總量的2/3,患者不僅有了更多選擇,也大大降低了用藥負擔。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比如說原來已經有藥的,但是現在調入更多的藥品;又或者原來有一個基礎用藥,我們調入一個治療效果更好,去實現用藥的更新換代,實現更加高水平的一個保基本。” “保基本”離不開創新引領,“補短板”同樣需要創新支撐。今年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重“雪中送炭”大于“錦上添花”,推動罕見病用藥進入醫保目錄的力度大于往年。 黃心宇:“比如說像今年我們調入了15個罕見病的藥品,涉及16個罕見病的病種,其中有10個罕見病病種原來在醫保目錄內是沒有有效治療藥物的,今年通過這個就把這些短板給補上了。” 今年的醫保目錄談判中,一種治療罕見病的藥物——“酒石酸艾格司他膠囊”進入公眾視野,它治療的病癥是戈謝病。戈謝病的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0.7至1.75,如果得不到藥物治療,患者就會出現肝脾腫大、貧血、骨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這種基因型的病變需要患者終生用藥。 來自遼寧營口的段禹竹今年17歲,四歲時被診斷為戈謝病1型患者,出現肝脾腫大、貧血等癥狀。 在當時,價格昂貴的進口藥是段禹竹治療的唯一希望,但是一個月的花費要七八萬元,對于這個普通家庭來說,根本無力承擔。 段禹竹母親孫玉榮:“因為當時(2018年)已經危及到她的生命了,只能做切脾手術,才能暫時緩解,對生命的一個保障。” 北京協和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韓冰:“其實對于病人來講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你有了藥物以后,價格能夠可及。比如我今年能買得起,明年我的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我買不起了,那就得斷藥,這樣的話前面治療就中斷了,病人療效就會喪失,所以這個是很多病人不敢用藥的一個原因,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穩定的支付系統或者保障系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經過今年新一輪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像段禹竹這樣的戈謝病患者用藥狀況將有望得到緩解。 今年的罕見藥品談判中,“靈魂砍價”少了,“溫和談判”多了。這款國產新藥酒石酸艾格司他膠囊區別于進口的適應癥獲批藥物,除了治病的機理不同,患者用藥的便利性更強,可及性更強。 談判過程中,談判組專家更多地考量患者對藥物的可及性及創新企業的良性發展。力求找到讓普通患者能夠負擔得起的價格,同時,也力求能夠讓創新型企業回本、回血、良性發展。 經過6年的連續調整,保障的短板正在逐漸補齊。疊加其他藥品準入方式,目前獲批在我國上市的75種罕見病用藥,已經有50余種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平均降價幅度超過50%,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 黃心宇:“我們還是強調的是一個所謂三方平衡點,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它的創新成本要得到合理回報;醫保基金要能夠保證平穩運行;參保人個人要能夠負擔,這三點都需要考慮。對于這些罕見病用藥可及性跟持續性,除了基本醫保之外還有補充保險,以及兜底的像醫療救助,這些會共同發力來保障他們用藥的需求。” 滿足廣大參保人的基本用藥需求,重視每一個個體。這是國家醫保談判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從常見病到罕見病;從有藥可用到有藥可選。自2018年至2023年10月,協議期內談判藥品累計報銷5.58億人次,醫保基金支付超過2446億元,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共為患者減負6696億元。 黃心宇:“只有創新真的才是醫藥發展的原動力,讓有價值的創新藥得到與其價值相匹配的價格,今年就有23個國產一類創新藥被納入了目錄的范圍,這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有90個五年內的國產新藥被納入了目錄范圍,占比超過了70%,也體現出我們國家制藥行業研發積極性的不斷高漲,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呈現出整個行業比較良好的發展態勢。” 鼓勵創新,降價不是唯一目的。努力讓醫保基金的每一分錢花得更值,尋求價格與創新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才能夠實現患者、醫保和醫藥企業的多方共贏。目前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現“一年一調”,超過80%的新藥能夠在上市兩年內納入醫保,大大提振了醫藥行業研發創新的信心。經過本輪調整,新版醫保目錄藥品總數增至3088種(其中,西藥1698種、中成藥1390種),涵蓋臨床治療的所有領域,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