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我們克服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多重不利影響,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年末歲初,也正是玉米等秋糧的收購高峰期,對于種糧的農民朋友來說,這可是最重要的時節了。目前,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秋糧超過1億噸,收購進度過半,市場購銷活躍,價格保持基本平穩。那么,從糧食收購,到儲存環節,各地有哪些新做法?又有哪些措施來保障農民利益呢? 賣糧,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三河鎮種糧大戶付士海來說,可是一年當中最大的事兒。但是,原來這件事兒辦起來可并沒有那么輕松。 付士海:“騎著車子出去到這家問什么價格,到那家問什么價格。有時候去能找到人還可以,一兩天可能就問出來了,有的時候找不到人,要跑一個星期差不多。” 由于糧食是市場化收購,每個糧庫收購的價格略有不同,有時電話也并不都能夠打通,想要多賣一些錢,就往往需要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去做準備工作。價格摸清楚了,卻還并不能松口氣,為了了解倉容情況,付士海冤枉路也沒少跑。 付士海:“這家滿了我們不知道,拖到另外一家,那家滿了我們也不知道,所以說那個場景,賣一次糧記一輩子這種感覺。” 像這樣的奔波,很多賣糧農戶也都曾經歷過,如何讓賣糧變得省時、省心呢? 江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處副處長殷麗麗:“收購工作面廣、量大。研發‘滿意蘇糧’,一方面結合手機應用的加速發展方便農民指尖賣糧;另一方面也能順應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促進全省糧食企業和種糧農民精準對接。” 在江蘇省糧食部門研發的這個“滿意蘇糧”應用程序里,不僅能夠實時查詢收購價格、糧庫倉容狀態,還能預約賣糧。通過手機看到這幾天的價格比較合適,付士海也準備將自己的糧食出手了。 一大早,付士海就指揮著運糧車出發了。 由于提前進行了預約,糧庫的工作人員與付士海快速確認好信息之后,就開始對糧食進行取樣。為了減少農戶的等待時間,在這一環節,同樣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加了速,只需要兩三分鐘就可以完成。 二十分鐘不到,檢測結果就出來了。工作人員給付士海一張卡,所有糧食的信息就存在卡里,過磅稱重、卸貨后,憑這張卡就可以進行結算了。原來有時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事兒,現在,僅僅不到半天就已經完成了。 秋糧收購是全年糧食收購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在黑龍江、吉林等省份,有多個智慧收糧應用程序投入使用,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民少跑腿、少排隊、快售糧。 有了信息科技手段的加持,賣糧變得更加順暢,而對于種糧戶們來說,賣糧除了要方便,還要能夠賣出個好價錢,要減少糧食產后的損失,實現優糧優價,這就還要科技來幫忙。 這是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的一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從去年秋糧收購開始,這里一直在持續運行著。 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指的是對收獲后的糧食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銷售等服務的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那么,它們又能夠對農民增收起到什么作用呢? 劉東興是克東縣的一名種糧大戶,2023年,他種植的1000多畝地收成不錯。 雖然糧食產量和質量都不錯,但是,糧食收獲后,因為含水量和雜質較高,要及時干燥清理,這個環節,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種糧戶們的收入。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糧食確實一生產下來水分非常高,東北地區糧食水分應該是20%多,那還算是很少的,一般是30%多,高的時候接近40%。因為這種情況我也去調研過,看過,糧食儲存如果不注意清理干燥,容易發生霉變、生蟲。” 在東北地區,有個特殊的名詞——“地趴糧”,農戶收了玉米,就直接堆放在地上,這種“地趴糧”通風不暢,遇到異常雨雪天氣或者氣溫反復的情況,糧堆底部的玉米穗極易生霉,存在壞糧風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9年,克東縣以當地規模較大、經營較好并有一定信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建成了兩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以專業化的科技手段開始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 在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有不少現代化設備,不僅可以將糧食的雜質清理干凈,還能烘干降水,減少糧食損失,提高糧食等級。 像這樣的專業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目前,全國已經建成5500多家,基本實現了全國產糧大縣糧食產后服務全覆蓋,讓很多農戶實現了從路邊晾曬、自然風干向專業化、科學化、機械化烘干的轉變,增強了農民市場議價能力,促進了糧食優質優價和減損降耗。 周冠華:“像2022年清理糧食應該是1.6億噸,烘干糧食是4500多萬噸,幫助農民減少損失有1200多萬噸,應該說確實在幫助農民減損增收方面還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我國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秋糧超過1億噸。每年收購的糧食都有相當一部分會進入糧倉進行儲存,做好糧食倉儲保管工作,對于確保庫存糧食數量、質量安全都至關重要。而這個環節,科技同樣也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京杭大運河浙江余杭段的這個碼頭上,貨船上的稻谷正在被轉送到貨車上。碼頭旁是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稻谷將被儲存在這些倉庫里。 糧食裝滿這個大倉庫后,工人們將一根根5米左右的測溫電纜插入到稻谷里,這些都是監測糧情的“秘密武器”。 通過這些傳感器和攝像頭,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實時查看倉內糧食的狀態。 近兩年,浙江省糧食部門打造了“浙江糧倉”這一數字化協同應用平臺,不僅可以實現24小時無死角的糧溫變化監控,還通過數據運算和AI分析,實時監管是否有人進倉,糧食數量是否有變動等,同時,實現了所有數據實時上云監管。 糧食在低溫狀態下儲存,可以保質保鮮,溫度過高,容易導致糧堆發熱、生蟲、霉變。浙江地區不僅氣候濕潤,夏季溫度也較高,而“一濕一高”這兩點也正是糧食存儲的“天敵”。因此,在這里,糧食住的可都是空調房。 當工作人員打開這座暫時空著的倉庫時,墻壁上的一排排管道十分搶眼,天氣熱的時候,這四面墻的氣道里都會充入冷空氣,再加上頂部的風道,這“五面立體動態控溫技術”就相當于給糧倉內外加了一道隔離帶,低溫保鮮。 不僅時刻可以享受空調,在遭遇害蟲侵襲的時候,糧食這個寶貝還“不用吃藥”。 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主任季雪根:“如果發現蟲以后,那么我們就會給這個糧倉里面充入氮氣,我們現在采用的都是富氮低氧的殺蟲技術,更綠色,更環保。” 從2021年以來,我國持續開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用科技賦能倉儲升級,加快建設高標準糧倉,促進提質降耗、節糧減損。 糧食收儲,不僅關乎農民利益,也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目前,針對近期全國多地出現強雨雪天氣,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要求各地積極穩妥抓好秋糧收購,指導農戶科學儲糧,合理利用烘干能力,充分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作用,幫助農戶減損增收,優化收購現場服務,加大預約收購力度,切實滿足農民售糧需要,讓農民賣“暖心糧”“舒心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