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網-股民首選股票評論門戶網站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2024年1月15日焦點訪談縣里來了“文產特派員”

    2024-1-16 07:32| 發布者: admin| 查看: 1453| 評論: 0

    摘要: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一方面,有的地方苦于沒有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則是有一些希望投身于鄉村振興的人才面臨找不準定位、水土不服等問題。為此,2022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印發了意見,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特 ...
      焦點訪談: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一方面,有的地方苦于沒有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則是有一些希望投身于鄉村振興的人才面臨找不準定位、水土不服等問題。為此,2022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印發了意見,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就是以文化創意為引擎,帶動各類創意人才和各種現代發展要素進入鄉村,推動鄉村實現整體創新發展。今天我們就去河南的光山縣看看特派員帶來的新氣象。

      掛面不叫掛面,叫做“有鹽在先”;茶葉不叫茶葉,叫做“陳的心肝”。在光山縣東岳村余糧鄉創的展廳里,顧客如果不仔細看看說明,還真猜不出“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東西。

      展廳后面是火鍋店,火鍋店旁邊有咖啡館,這個幾年前剛剛脫貧的村子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后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一年多之前村里來的文化產業特派員。

      光山縣政府的會議室內,一場文化產業特派員推介會正在進行,今天介紹的是送燈節和文藝匯演的兩個項目。2022年,國家開始推行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光山縣成為了首批試點,當地政府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展開合作,由清華文創院推薦各地有鄉村工作經驗的文化創意人士,帶來他們為光山定制的方案,如果最終落地就會簽約成為文化產業特派員項目,項目收益由當地和項目參與方按照市場方式分成。

      河南信陽光山縣委書記王建平:“隨著這幾年脫貧攻堅成效的顯現,我們鄉村兩級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豐富之后,精神生活需要滿足,需要更多文化產品為群眾提供服務,通過文化賦能拉動鄉村產業發展。”

      每一個來到光山的項目,第一步都是以推介會的形式先行闡述概念,然后經過多部門多鄉鎮的反復分組討論,得出適合本地化的結論之后,才會由政府組織專班推進。而清華文創院的專家團隊也會全程提供支持。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智庫專家洪濤:“為這個縣域進行系統診斷,尋找這個縣域鄉村發展方向、文化轉化方向、產業發展方向,我們基于這些研判,再從全國招引各種各樣的團隊到鄉村落地。因為項目運營會遇到很多困難,也有可能會結合當前很多社會熱點會有新的創想、新的想法,我們在過程中幫助兩方不斷磨合,爭取項目在長期運營上能取得成績。”

      經過調研,專家團隊認為光山當地物產豐富,有很多優質農產品,但是普遍存在附加價值不高的問題,銷售渠道基本上僅限周邊縣市,價格也上不去。為了讓光山的好物走出去,在清華文創院的穿針引線之下,文產特派員高慧慧和她的余糧鄉創團隊來到了光山縣東岳村。

      高慧慧來自浙江杭州,根據在家鄉從事鄉村三產融合工作的經驗,她認為第一步是改變當地農產品的“顏值”。從包裝、分量、品牌等方向入手,推動光山農產品迭代升級。

      油條掛面是光山當地的優質農特產品,始終堅持傳統的加鹽、刷油、手工掛曬等工序,直接用清湯煮食就有很好的口感。但是高慧慧發現,油條掛面也存在著一些不符合現代消費習慣的問題。

      河南信陽光山縣文化產業特派員、糧鄉創創始人高慧慧:“它長度很長,現在家里基本上沒有特別長的鍋,而且它一般正常裝是5斤裝、10斤裝,吃半年也不一定吃得完。”

      高慧慧希望把掛面的長度改為23公分,統一做成750克的包裝,以便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除了改變分量和形狀,高慧慧還為掛面設計了圓筒形的包裝,并且根據油條掛面制作過程中就加入鹽的特色,將其命名為“有鹽在先”。而有言在先的諧音,也寓意了光山百姓誠信踏實的做事風格。

      高慧慧:“‘油條下掛面,有鹽在先。’這句是光山人民用產品體現了營商環境及為人處世的方式,我覺得是很深度的文化。我們每件產品賦予的其實就是文化,附著到產品里面。”

      基于這樣的理念,高慧慧對“光山十寶”等一系列土特產進行了改造,讓農產品升級為禮品,并把它們帶到了義烏文旅產品交易博覽會,成為了展會上的爆款。看到這樣的成效,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戶找了過來,希望高慧慧為他們的農產品“點石成金”。

      除了幫助本地農產品走出光山,高慧慧還把她自己在南方經營多年的藍莓種植產業帶到了東岳村。村民們只需要按照固定的操作模式,收獲的藍莓由高慧慧統一收購。一方面為村民增收,同時繼續發展衍生產業,實現三產融合。

      在大家的努力下,光山縣的農產品走向了全國各地,東岳村也打造了“美好東岳”的主題,成為了新晉網紅打卡地,去年游客量超過50萬人。被當地人稱為“文產村長”的高慧慧不但帶給了他們新模式,也帶來了新思維。

      陶藝師盛巧榮來自江西景德鎮,和高慧慧一樣,他也是第一批來到光山的文產特派員之一。在最初的調研中,清華文創院認為光山除了特色農產品,還具備優質的旅游資源,但是缺乏吸引游客專程前來的賣點,而經營民宿多年的盛巧榮就是他們為光山請來的“破題人”。

      河南信陽光山縣文化產業特派員、凈居茶隱創始人盛巧榮:“我們最早過來的時候,對這個地方的感受是環境特別好,又有歷史底蘊,有做民宿的基礎條件,而且有很悠久的茶園,這么好的基礎在,大家喝茶的時候都用玻璃杯去泡,缺少了一些場景的儀式感。還有他們文化宣傳的內容,把茶葉當成土特產了,然后我們又是做瓷器的,我覺得可以把它結合起來,形成好的民宿品牌。”

      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光山當地也有著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大蘇山國家公園內的凈居寺還有一片清代古茶園。盛巧榮便開始在山腳下的潘洼村承租老舊民房進行民宿改造,同時還新建了一座窯房,打造了一家把茶文化和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民宿“凈居茶隱”。

      而為了減輕盛巧榮的資金壓力,光山政府還幫助他對接當地國資平臺,由國資平臺進行重資產投資,盛巧榮負責運營開支,構建共富模式。

      洪濤:“這樣巧榮老師的團隊也能比較專注在運營端發力,而最終實現的目的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并且從日常的經營當中實現分潤。”

      這個共富模式當然也包括了當地村民,一方面民宿給村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將自家閑置的民房租給盛巧榮,獲得了穩定的租金收入。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如今盛巧榮的凈居茶隱已經開門迎客。客人們來到這里,可以在欣賞周邊茶山美景、感受凈居寺的文化氛圍之余,用窯房燒制的瓷器,在民宿的茶室里品上一杯毛尖,感受全方位的茶文化體驗。

      為了進一步豐富民宿的業態,盛巧榮還結合河南的鈞窯、汝窯特色,打造了象征當地紅色文化的“光山紅”系列瓷器,舉辦了采茶節、陶藝展、鄉村音樂節等一系列主題活動,為游客們打造了一個來到光山、留在光山的理由。

      盛巧榮:“其實陶瓷只是一個平臺,民宿跟陶瓷一樣只是一個載體,讓大家通過這個空間到達這個村莊,去感受瓷器,通過瓷器認識了茶葉,認識了光山紅色文化,認識它的毛尖,認識它的歷史背景,通過認識城市的整個面貌,本來一兩天行程可能待到四五天,慢慢形成了深度游的概念。”

      而陶瓷燒制和銷售,不但能夠解決民宿淡旺季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也成為了當地學生們體驗陶瓷文化絕佳的研學課堂,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光山推廣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以來,一共推介69個項目到當地對接考察,先后落地18個項目,目前在洽談的項目還有7個。累計拉動投資近8000萬元,實現營業收入1.88億元,帶動當地就業300余人。而它們的共通之處,則是幫助當地百姓致富的同時,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轉變了他們的思路,為當地培養了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寶庫。

      王建平:“文產特派員團隊這兩年的進入、實施,不僅僅吸引了光山籍外出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同時也培養了在地運營人才的成長。下一步,通過文產特派員,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引入到我縣域經濟發展中來。”

      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讓農業農村不斷升級換代,既給了人們不一樣的體驗,也讓當地的產業有了新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能一蹴而就,如何找準定位、規避短板、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式,是每個鄉村都要去思考的問題。除了光山縣,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目前還在廣東佛山南海區、江西景德鎮浮梁縣、河南欒川縣、修武縣等10個區縣進行推廣,這些實踐將會繼續為中國鄉村提供有價值的鏡鑒。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
    侃股網簡介|手機版|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