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焦點訪談》繼續系列報道“深改開新局”,聚焦高質量發展怎么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的命題,也是改革的命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要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那么各地將如何因地制宜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都有哪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頸,又做了哪一些探索。我們今天(8月19日)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故事為例,從中尋找答案。 這是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汽車超級工廠,這里擁有超過1000臺智能化設備,每一分鐘就有兩臺新能源汽車下線。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條自動化裝配生產線上全程采用AI智能檢測系統。 目前,這家新能源車企主打的智能網聯駕駛車型上半年銷量超過20萬輛,生產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攀升。這樣的成績是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達到51.1%。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我們新能源車產業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成就,我們現在已經是世界連續九年新能源車產銷量的第一大國,我們的新能源車(2023年)銷量超過900萬臺,在很多技術環節上也居于領先地位,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 目前,重慶市共有整車企業19家,其中新能源車企16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200家。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3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已經實現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121.4萬輛,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對重慶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汽車產業的優勢在重慶進一步壯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關鍵詞是“因地制宜”。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吳薩:“不同的地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候,由于它的基礎條件不同、要素稟賦不同、要完成的主攻方向不同,所以每個地方要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發展新質生產力具體的目標、方向和相應的一些機制體制,這樣才能夠形成各美其美、共同發展、協調發展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樣的一個競相發展格局。” 而重慶能持續把汽車產業做強做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制造業是重慶的“家底”。在中國汽車制造產業版圖里,重慶曾是一顆閃耀的明星。早在2009年,重慶汽車產量在全國省市中就名列三甲;2014年,重慶以260萬輛的產量,躍居全國第一。 重慶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志杰:“重慶抓住了當時燃油汽車特別是合資品牌快速增長的發展機會,利用重慶在裝備制造領域的雄厚基礎和優勢,加大對優勢整車企業和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培育和招引力度,構建起了汽車產業集群。” 不過,由于市場調整等方面的原因,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遭遇了多年來的首次下滑,重慶汽車產業也同樣遭遇了下滑。面對市場情況的變化,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可以說是當時車企的唯一出路。彼時,新能源汽車成為發展的新賽道,重慶認識到要想保持住自己的汽車產業優勢,必須緊跟發展的趨勢。 開辟新賽道并非一帆風順。重慶的這家車企始創于上世紀80年代,他們從零部件到整車生產,再到新能源車制造,如今爆款的新能源車型屢屢創下銷售新紀錄。企業也成長為重慶新能源汽車制造的支柱企業之一。盡管他們提前布局,8年前就轉換到了新能源車的賽道,但是一開始走得并不順利。 賽力斯汽車總裁何利揚:“面臨很大問題,賣不出去,基本上很難賣出去,一個是品牌,一個是技術當時也需要打磨。但那時用戶的認知還缺乏,但是合作產品差異性也不太明顯。” 新產業常常伴隨著新問題,新賽道必然需要新規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特別強調,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新質生產力確實在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過程當中,在早期階段政府還是要多加支持,你看準了方向,結合已有的優勢基礎,再加上積極引入新的技術,新的各種要素組合在一起,再進行政策加以支持,我想它還是有條件能夠形成新的生長點。”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于及時出臺的相關政策保駕護航。針對當時新能源車企的困境,國務院辦公廳就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首次系統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體系,隨后,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宏觀布局,加速鋪展開來。 重慶也審時度勢,做出了相應的地方性制度供給,堅決支持新能源車企發展,從路網到充電樁等設施建設,他們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得車企新能源轉型之路得以持續。 在政策的扶持下,重慶的新能源車企堅持了下來,渡過了陣痛期,產銷兩端逐漸步入正軌。2020年,重慶汽車產量增速由負轉正,達到14.2%。 近年來,智能化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為了再次跟好發展的趨勢,重慶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必須繼續創新,鼓勵整車制造企業與數字企業進行跨界合作,實現智能化升級。2021年,這家車企正式與一家高科技企業合作推出了智能網聯駕駛車型,不過剛開始的路也走得并非十分順利。 何利揚:“其實當時我們生產出來的第一批車大概也就賣了不到一兩個月,我們是全部都停了。你可以把新的東西移植到車上,但是能不能很好地變成一個高質量量產的產品,其實是不一定。那么迭代以后,又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有的時候銷量起來了,但是供應鏈并沒有準備好。” 為了補齊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條,重慶加速調整汽車產業結構,不僅發展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氫燃料、換電式等多種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并且依托重慶本地產業基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吸引聚集來了優質的高端制造配套商。 這座三四層樓高的設備是全球首臺、全球最大的兩板式智能壓鑄機,賽力斯最新車型上的許多核心零部件將由它一體鑄造而成。一體鑄造的生產方式,不僅使得零部件的精度更好、安全性更高,更大大提高了壓鑄的效率。 除了集聚優質的制造供應。重慶看到,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制造等也都是自身的優勢,他們決定依托優勢,通過打造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來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并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2022年,重慶出臺了《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2—2030年)》。2023年,重慶又進一步提出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萬億級的主導產業,并不斷引進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支持新能源車企加大新品投放、向高端邁進。 王志杰:“推動汽車產業從原來的‘鏈條型’線性發展向‘生態型’體系發展升級,全面構建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場景牽引、數字賦能、自主創新、品牌提升的產業生態,推動品牌向上、產品向上、產業鏈向上。” 在重慶另一家車企的全球創新研發中心,記者看到了全球首款量產的可變型汽車,它可在轎車和皮卡之間轉換形態,為用戶提供可自定義的體驗場景。 如今,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不斷升級,強度、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重慶為了保持汽車產業的優勢,正在圍繞產業共性基礎技術和重點產業鏈條薄弱環節開展集中攻關,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突破體制機制藩籬、調整完善生產關系,將助力新質生產力在中華大地上加快成長。改革攻堅,一路向前。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開辟廣闊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