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天,一個反思人類命運前景的重要紀念日又將到來——世界環境日。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披露的信息,今年的主題是“塑戰塑決”。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解釋說,“在世界環境日,要傳遞的信息很簡單: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拒絕不可再次使用的東西。通過共同努力,我們能夠開辟一條通往更清潔、更環保世界的道路。” 巧合的是,就在5月底到6月初這段時間,以歐盟為代表的不少經濟體相繼出臺了一次性塑料產品的使用禁令,為的是更好解決海洋污染問題。這也令一些機構從中嗅到了循環經濟為企業所帶來的機遇。 多個經濟體立法“限塑” 在近期的密集行動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體量龐大的歐盟。 來看看歐盟委員會上周所提出的法案有哪些要點: → 所有吸管、飲料攪拌棒等制品今后將不能由塑料制成,而必須用環保材料制造。 → 各成員國提出減少塑料飲料杯等一次性食品容器使用量的目標。 → 歐盟成員國必須在2025年之前實現回收90%一次性塑料飲料瓶的目標。 嗯……看起來挺嚴格的。不過,要知道對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限制已經漸漸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共識。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的立法者已經提議完全禁止使用塑料吸管。 5月29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Indigo郡議會發布公告稱,已經制定新的“塑料政策”。盡管這項草案仍然需要30天的公眾咨詢期,但當地政府的預算中已經為過渡期預留了一筆資金。這可能讓維多利亞州誕生首塊完全無塑料之地。 5月30日,智利通過了一項法案,將在全國范圍內禁止使用塑料袋。國家層面的舉措使智利成為拉丁美洲地區第一個批準這種徹底禁令的國家。 事實上,早在2002年,孟加拉國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個頒布塑料袋禁令的國家。盧旺達在大約10年前也推出了塑料袋禁令。 可再生材料及循環經濟受關注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研究表明,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被傾倒在海洋中,而如果人類繼續保持目前的塑料使用率,到2050年就會再生產330億噸塑料。全世界每年消耗高達5萬億個塑料袋,其中大部分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是一種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低成本聚合物,它們至少需要500年的時間才能降解。但所有塑料垃圾中只有9%得到回收。 這樣的局面引發各方想要尋找更理想的替代材料,也令可再生和循環經濟等成為熱詞。 一些消費業巨頭已經采取行動。 → 麥當勞承諾,到2025年,所有客戶包裝都將來自可再生、可回收或經認證的來源。 → 依云公司承諾到2025年僅用可再生塑料制造所有塑料瓶。 → 可口可樂提出,將可回收材料在其包裝中的使用率提高到50%甚至更高。到2030年,實現飲料瓶100%的回收再利用。 → 聯合利華、百事可樂、馬莎百貨和寶潔公司等也有著類似承諾。 普利茅斯大學國際海洋垃圾研究部負責人理查德·湯普森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建議,傳統上由制造、使用和扔掉組成的所謂“線性經濟”應當轉變為“循環經濟”,其中包裝是關鍵點。 當然,技術的進展正在發生。在美國,一家名為Ecovative Design的企業正在開發基于菌絲體的技術,用它來生產100%可堆肥包裝材料,這種材料適宜于利用微生物發酵處理并制成肥料。該公司已收到大量的投資資金,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部910萬美元的撥款。 而芬蘭初創企業Sulapac正在開發由木材和天然粘合劑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包裝材料,以代替塑料。今年5月,知名投資者人Mika Ihamuotila通過Power Bank風投公司與Planvest公司共同成為這家初創企業的投資方。而去年,該公司從Lifeline和Arden風投公司等方面收到了100萬歐元的種子基金。 機構:關注綜合性再生資源龍頭企業 我國也已經開始全面禁止進口廢塑料等24類固體廢物。機構認為,投資者可關注國內綜合性再生資源龍頭企業。 →華創證券:《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等綱領性政策的出臺明確了行業以規范化、規模化為發展方向,而近年出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無論是補貼性還是約束性,也都旨在規范行業內參與者的行為。隨著稅收政策逐步改善和對規范企業補貼、基金等扶持力度增強,行業內不規范的小散企業有望逐步出清,劣企驅逐良企的情況也將有所好轉。 從品類來看,廢鋼、廢有色金屬產值規模大,在產能置換、回收率提升等政策、報廢周期到來以及大宗商品上升等驅動下仍具有增長潛力。而廢棄電子產品、廢電池等品類在補貼和規范化政策下高速成長,隨著行業的逐步規范,未來產值規模有望迅速提高。 投資建議:推薦綜合性再生資源龍頭企業葛洲壩。建議關注多元布局再生資源的啟迪桑德,以及中再生唯一的上市平臺中再資環,動力電池回收龍頭格林美以及背靠pcb(印制電路板)化學品優勢切入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光華科技。 →川財證券: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中,上游回收分揀業務為勞動密集型、貿易型產業,而下游深加工業務則屬于加工型產業。由于貿易型與加工型企業模式在人員配置及市場網點布局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全產業鏈延伸存在障礙。專家表示通過并購可實現可再生資源產業鏈延伸。新環保法的實施以及互聯網的沖擊使得部分中小企業原有的傳統渠道優勢減弱,在經營成本壓力下,并購機會應運而生。葛洲壩、格林美等企業在兼并浪潮中擴充業務范圍,由初步分揀,初加工延伸至深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