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士蘭微(600460)2018年三季報點評:Q3穩步增長 8英寸產能待放量 投資要點: 業績穩步增長,8英寸線仍待放量 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穩步增長,扣非歸母凈利潤1.13億元,同比增加14.60%;其中Q3單季度扣非凈利潤0.46億元,同比提升27.57%,環比減少6.44%。Q3毛利率為27.07%,與Q2持平;凈利率環比減少1.46pct,主要系子公司士蘭集昕對存貨計提減值準備,單季度資產減值損失為0.19億元。此外,公司存貨項目期末數為11.57億元,較期初數增加45.48%(絕對額增加3.61億元),主要系隨著8英寸芯片項目等逐步投資,公司加大了生產投入和產成品儲備所致。我們認為公司8英寸產能仍處于爬升期(公司目標年底實現3-4萬片/月的產能),其高壓集成電路、MOS管、肖特基管、IGBT等多個產品正逐步導入量產,未來將成為業績的重要增長點。 廈門項目正式開建,12英寸產線著眼未來 公司著眼未來,加快步伐追趕國際主流12英寸先進產能,在廈門布局的兩條12英寸90-65nm特色工藝芯片生產線和一條4/6英寸兼容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生產線項目已于10月份正式開建,未來結合公司在特色工藝端的技術積累,有望進一步增厚其IDM體系的競爭實力。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 根據三季報調整盈利預測,預計公司2018-2020年EPS分別為0.17、0.22和0.26元,對應PE分別為53、41和34倍,維持"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 產能爬升不及預期,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下行。 【2019-03-01】當升科技(300073)高鎳接棒 再創輝煌 投資邏輯 相比三元523、磷酸鐵鋰電池,高鎳趨勢不可逆轉。與三元523相比,我們認為高鎳811 PACK級別有約16%以上成本優勢,能量密度提升15%-20%;磷酸鐵鋰與三元523相比具有約20%成本優勢,短期內磷酸鐵鋰在低續航車型具有一定市場空間,但隨著高鎳811電池放量,三元電池成本會與磷酸鐵鋰接近,并最終憑借綜合優勢勝出。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在退補、成本壓力、能量密度需求的推動下,動力電池高鎳化趨勢不可逆轉,并在2019初步驗證后快速上量。 研發實力雄厚,正極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公司研發實力雄厚,對正極材料發展路徑把握精準。2001年進入鋰電正極材料領域后,依托鈷酸鋰正極成功打入LGC、三星SDI、SANYOEnergy(后被松下收購)等國際巨頭供應鏈體系,且全球市占率曾高達10.4%;鈷酸鋰競爭加劇后,公司成功切入三元正極,出貨量已位居國內前列并且是國內少數有實力為LGC、三星SDI供貨三元的企業;現今,行業高鎳三元即將放量,公司新產品已準備充分,靜待風來。 新增產能和811優勢為公司盈利增長的保證。2018年公司產品供不應求,產能成為出貨量提升的瓶頸。2019年開始,公司海門三期1.8萬噸和金壇5萬噸項目陸續投產,可有效緩解產能緊張問題;中長期看,正極材料行業存在產能過剩風險,但具備811生產能力企業有限,公司在811上的先發優勢將成為高產能利用率的保證。 投資建議 公司為三元龍頭,高鎳先驅之一,看好其未來高鎳市場空間。我們預測公司2018年-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7.95億元、39.67億元和47.3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11億元、3.73億元和4.52億元,EPS分別為0.71元、0.85元和1.04元,對應PE分別為38.84、32.44、26.75倍。預計公司2018-2019年鋰電正極材料占營收比例分別為93.6%、93.6%、94.4%,主營業務純正,且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仍能維持高速增長,2018年公司PE平均值為44倍,給予公司2019年40倍估值,對應股價為34.12元,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 新能源車增速不及預期;正極材料產能釋放超預期;新產品推廣不及預期;上游產品價格上漲超預期。 【2018-12-10】南都電源(300068)儲能、再生鉛龍頭業績加速上升 布局鋰電回收打開成長空間 鉛蓄電池、儲能龍頭切入鉛回收,業績高增長。公司在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擁有5 大鉛酸電池生產基地,產能規模全球領先,達到1870 萬KVAh。公司的鉛酸、鉛炭電池廣泛應用于通信、自行車動力、儲能等領域。2015、2017 年公司分兩次完成對華鉑科技的全資收購,進入鉛回收領域,規劃處理產能達到100萬噸/年,位居全國第一。公司2013-2017 年實現收入復合增速25%,歸屬凈利潤復合增速31%。 鉛回收業務規模效應顯著,渠道優勢為未來鋰電回收打下基礎。由于再生鉛業務具有高污染特征,處理量嚴格受限導致牌照資源稀缺,公司通過收購華鉑科技拿下處理資質。鉛回收業務盈利能力受鉛價和規模雙重影響,歷史上曾經因環保趨嚴導致鉛價上漲及盈利能力提升,2018 年公司完成安徽華鉑二期項目從而處理能力達到120 萬噸。未來公司將利用已有的渠道優勢,進一步打造鋰電回收、鉛蓄電池回收、其他有色金屬回收的綜合利用平臺,打通動力、儲能、通信及資源回收產業鏈。 公司是國內最具規模優勢的儲能技術提供商和系統集成商。公司在鉛炭電池上技術領先同行,產品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倍率、高安全性特點,并通過"投資+運營"的模式積極推動儲能產業化進程。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數據,2017 年全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89.8MW,同比增長45%,其中用戶側儲能方式占比最高,達到59%;而鉛炭電池應用在用戶側項目中比重最大,達到77%;根據CNESA 數據,公司獲得2017 年儲能技術提供商與系統集成商雙料第一。 盈利預測與估值:公司傳統業務短暫承壓,華鉑二期投產推動未來業績加速釋放,我們下調2018 年盈利預測,上調2019、2020 年盈利預測,預計公司2018-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07.9 億、142.3 億和180.3 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67 億、9.50 億和14.48 億(調整前為7.65 億、8.39 億和9.13 億),對應EPS 為0.65 元、1.08 元、1.65 元(調整前為0.87 元、0.96 元、1.04 元),對應目前股價21、12、8 倍。考慮到公司利潤80%以上來自回收產業,基于資源回收行業同類可比公司平均估值給予2019 年18 倍PE,對應目標19.62 元,相對現價股價有47%上漲空間,由"增持"上調至"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二期產能爬坡釋放不及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