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3】安徽水利(600502)擬進行市場化債轉股 資本結構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優化 事項:公司公告,公司所屬三家全資子公司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三建")、安徽省路橋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路橋集團")和安徽建工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安建建材")擬引進投資者安徽省中安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安資產")進行增資并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合計增資10.9億元。 擬引入專業AMC進行市場化債轉股,有助優化資本及治理結構:根據公司公告顯示,此次分別對公司子公司安徽三建(增資4.9億元)、路橋集團(增資4.0億元)、安建建材(增資2.0億元)完成債轉股后,中安資產將分別持有安徽三建31.91%、路橋集團27.34%和安建建材44.80%(以上合稱"目標公司")股權,而公司繼續作為三家目標公司控股股東,仍然擁有對三家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中安資產為安徽省首家國有控股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其股權結構為安徽省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77.50%,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安徽新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則分別持股占比12.50%、10.00%。根據我們的統計,公司是較早施行市場化債轉股方案的A股上市地方建筑國企,債轉股對于優化公司資產負債結構,降低公司整體杠桿水平都有重要意義。 目標公司債轉股完成后整體負債率將降1.53個pct,或將有效減少財務費用并提升盈利能力:根據公司公告披露數據,三家目標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合計約為147.17億元,占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354.57億元的41.51%;歸母凈利潤合計約為1.54億元,占公司2017年歸母凈利潤7.81億元的19.72%。我們判斷三家目標公司是公司的核心資產,債轉股實施后或將有效減少目標公司財務費用,緩解目標公司資金壓力并提升盈利能力。公司在公告中指出,若以2018Q3財務數據為基準,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形下,三家目標公司債轉股將使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率由85.83%降至84.30%,降低了1.53個pct。 今年以來基建業務持續加碼,業務結構得到優化:公司戰略調整業務發展結構,持續加碼基建業務,適當控制房建業務,業務結構持續優化。2018年1-9月公司基建業務新簽訂單259.02億元,同比增長42.56%;其中公路橋梁新簽訂單受國家抓基建穩增長政策的帶動下高速增長,7-9月公司公路橋梁新簽訂單63.5億元,同比增長342.51%;1-9月公司公路橋梁新簽訂單153.77億元,同比增長54.28%。公司房建業務新簽訂單108.35億元,同比下滑28.11%,房建基建新簽訂單結構比例為29.5:70.5,房建業務占比持續下降。 公司業績穩健增長,盈利能力小幅下降:2018年以來,在金融去杠桿的大環境下,公司業務發展趨于穩健。2018年三季報顯示,1-9月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99%,環比下降10.4個百分點。同時,受原材料價格上升和財務費用上升等因素影響,公司盈利能力小幅下降。2018年1-9月公司毛利率8.59%,較2018年中報下降0.22個百分點;公司凈利率1.74個百分點,較2018年中報下降0.11個百分點。考慮到公司業務結構的變化,高毛利的基建業務和房地產項目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預計未來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有望止跌回升。 估值與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18-2020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43.21億元、531.86億元和611.63億元,同比增長25%、20%和15%;每股收益為0.60元、0.79元和0.94元,分別同比增長32.6%、30.5%和19.5%;公司動態PE分別為6.6倍、5.0倍和4.2倍,動態PB分別為0.9倍、0.8倍和0.7倍,估值優勢明顯。作為區域基建國有龍頭公司,公司充分受益基建補短板,新簽路橋訂單增幅較大,業務結構持續優化,地產結轉增強業績彈性,且公司高管增持和員工持股增強業績釋放動力。維持公司"買入-A"評級,目標價5.85元,對應2018年9.7倍PE。 風險提示:基建投資增速不及預期,PPP規范與整頓,利率上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業績不及預期,市場化債轉股方案推進不及預期等風險。 【2019-02-19】中國核建(601611):公布重組一年后走出關鍵一步 能源業第三例央企重組將落地 編者按:隸屬新能源行業央企,最近的動作引人關注。中核集團吸收合并中國核建集團簽署具體協議,公告一年后終于步入了落地階段;大唐集團公告新能源發展勢頭不錯,發電量增9.62%。今日,本報聚焦這兩大央企的新變化,希望提供有益的投資價值參考。 近日,中國核建公告,公司控股股東中國核建集團已于2019年2月12日與中核集團簽訂《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之吸收合并協議》,就中核集團吸收合并中國核建集團事項進行了約定。此次吸收合并完成后,中核集團將直接持有公司61.78%的股份,中國核建集團不再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此次吸收合并實施完成后,中國核建的實際控制人變為中核集團,國務院國資委作為最終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 正式公布重組事宜一年后,中核集團與中國核建的合并就要收官了。 昨日,《證券日報》記者聯系了中國核建方面,工作人員表示,合并的下一步具體實施情況要看大股東方面的決定,另外,如果有下一步消息的話會及時進行公告,可以披露的內容會及時披露。 能源業第三例央企重組將落地 公告顯示,根據協議,中核集團吸收中國核建而繼續存在;中國核建解散并注銷,其全部資產、負債、業務、合同、資質及其他一切權利和義務由中核集團承繼和承接。吸收合并完成后,中核集團將直接持有上市公司中國核建的61.78%股份,成為其實際控制人。中國核建所有下屬子公司、企業或其他法人的股東或出資人,將均變更為中核集團或其下屬公司。 2018年1月31日,國資委官網公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核集團與中國核建實施重組,后者整體無償劃轉進入前者,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這是繼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合并后,能源行業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組。 2018年10月24日和11月1日,中核集團和中國核建分別審議通過了相關吸收合并方案。2018年12月,兩家集團簽訂了《債務承繼協議》,明確了承繼的債務標的。2019年1月17日,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出具了《債務承繼確認書》,確認已將中國核建存續債務融資工具轉移到中核集團相關賬戶,由中核集團按照原發行條款和條件履行相關債務。 中核集團和中國核建原最早均屬于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下稱中核總)。1999年,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中核總被劃分為兩家公司。中核集團繼承了中核總的衣缽,承接了大部分產業,中國核建則負責核電工程、軍工工程等方面的建設工作。 業內多認為,兩家企業業務互補,重組難度相對較小,重組后的中核集團競爭能力將大為加強,利于更好地在全球核電市場上競爭。 中核集團是國內投運核電和在建核電的主要投資方、核電設計及工程總承包商、核電運行技術服務商和核電站出口商,同時也是國內核燃料循環專營供應商、核環保工程和核技術應用主力。 中國核建的主業為核軍工、核電、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核環保工程等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和生產經營等。 中國核建在中國核電施工工程市場上,長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是國內外唯一一家連續30余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的企業,承擔了中國大陸和出口的所有核電機組的建造任務,具備同時承擔40臺核電機組的建造資源和能力。 核電行業話語權變強 就發電量而言,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核電國家,但是論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中國則尚未能進入全球前十,業內人士考慮現有在建、已開展前期工作的規劃機組,以及每個核電廠址機組的可承納容量,國內核電至少還有兩倍以上的發展空間,而核電高技術壁壘、高專業要求、強政策管制等特性,決定其具有穩定的競爭格局和強勁的盈利能力。 事實上,核電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表現已出現明顯改善。2018年三季度,核能核電板塊29家成份股上市公司披露顯示,報告期內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公司達到19家,占比超過65%。 2018年以來三代核電利好消息不斷,展現三代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國家對三代核電的信心。2018年核電動態不斷,3月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進具備條件項目的核準建設,年內計劃開工6~8臺核電機組。同時EPR首堆臺山一號、AP1000全球首堆三門一號先后實現并網發電,標志著三代技術不斷成熟。隨著三代核電技術捷報頻傳,預計困擾我國核電項目審批的技術問題或將得到解決,核電審批重啟有望加速。 根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和《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意見,2020年運行核電裝機力爭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而截止2018年6月,在運在建核電機組共計5802萬千瓦,仍需建設超3000萬千瓦核電機組,按單臺機組功率125萬千瓦估算,2020年前至少需新開工24臺核電機組,年均8臺左右。 在核電站投資中,一般核電設備投資占比約50%,據此估算每年核電設備市場規模約800億元,2020年前核電設備市場規模約2400億元,其中核島設備投資占比約一半;基礎建設占比約40%,2020年前其市場規模約1920億元;其他輔助設施占比約占10%,2020年前市場規模約480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核電行業主要受制于政策和技術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目前這兩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突破,核電行業大概率將從底部復蘇,核電審批時隔兩年多重啟可期。 |